第02版:民族宗教动态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尊老敬老 欢度重阳
南宁市以“12345”新思路新措施打造互嵌式民族团结幸福家园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3年10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宁市以“12345”新思路新措施打造互嵌式民族团结幸福家园

 

近年来,南宁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12345”新思路新措施,努力保障各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

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南宁市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城市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打造国家民委城市民族工作依法治理基层联系点为契机,依法治理城市民族工作。先后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实践”理论研讨会等,为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建设2个中心,为各族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建设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为来邕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经商就业、住房租赁、子女入学、困难救助、继续教育、法律援助、医疗卫生、清真食品等“八项”服务。2022年,共接待来访少数民族流动人员650余人次。二是组建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法律援助中心。2022年,开展法治进机关10次、法治进乡村3次、法治进社区25次、法治进学校9次、法治进企业13次、法治进商业街区3次,提供面对面法律咨询服务28人次。

开展3大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000多场次,各族群众参与互动超百万人次。二是每年开展各类交流联谊活动超过600场,参与的各族群众达30多万人次。三是开展来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五星”评比命名,命名33名“五星”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有效动员和引导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健全4项机制,构建多元化的服务管理主体格局。一是依托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制,坚持每年召开协调联席会议。二是健全区外、区内“两头”对接机制。调查显示,有98.93%的受访群众愿意与其他民族通婚。三是创新推出结对帮扶机制。2018年以来,全市结对联建单位共到示范点开展活动1200多次,为各族群众解决难题1.2万多件。四是构建“1+10+7+6”民族事务依法治理基层联系点工作体系,逐步将联系点站打造成推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完善城市民族事务法治化体系和机制前哨点和实践基地。

采取5项措施,构建共居共事共学共乐“大家庭”。一是先后出台多个政策性文件,有效指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二是坚持落实“六必访”制度。近两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累计走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2600户,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1600件。三是推行网格管理。2019年以来,依托南宁政法综治“云数据”应用平台,收集各类信息3.1万条,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1.5万余起,协调解决实际问题1.2万多件。四是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逢四说事”和“老友议事会”协商议事平台。五是推进语言文字共通。以社区民族之家为依托,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培训。

(韦尹璇)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