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3上一版
 
学前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前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

□ 廖小玲
▲老师与幼儿身着民族服装,共同庆祝2023年“壮族三月三”。
▲2023年“壮族三月三”,老师与幼儿同玩民族体育游戏“斗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2022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发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委员行动”倡议书》,号召全区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发挥优势作用,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中彰显责任担当。本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政协委员,应当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去。那么学前教育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思考。

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幼儿园生活是幼儿社会化的起点,幼儿在此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幼儿园生活也是学前幼儿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初步时期,在此阶段开展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可以让幼儿从小感知并积极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促进幼儿对中华文化多样性和交融性的感知与内化,有助于幼儿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各族人民都是中国人的意识和信念,有助于幼儿深刻认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幼儿园在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在准确把握民族团结的要义与内涵的同时,要兼顾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其成长的文化背景,以确保幼儿民族团结教育的准确性、适宜性和有效性。3—6岁的幼儿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事物的形象以及具体的材料。在此阶段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应从幼儿思维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出发,从创设具有民族团结特性的环境、推广普通话、课程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结合优秀传统节庆文化等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民族文化环境,营造民族文化氛围

由于幼儿的思维模式尚未发展完全,因此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要帮助幼儿思维健康发展,就需要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多提供正面的影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环境不仅是幼儿生活的空间,更是幼儿学习的空间。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价值在于它的隐性教育功能,在于隐藏其后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 (幼儿园的建筑及设备设施 )、文化环境 (教室内外布置、校园文化建设等)、人际环境 (园风班风、师幼关系、生生关系等)、家庭及社区的相关环境和活动。 要实现幼儿园环境的民族团结隐性教育功能,培育幼儿的民族文化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充分利用室内外环境中的教室、寝室、楼梯过道、走廊角落、操场、草坪、花园等,对环境进行富有民族特性的创设,如打造民族文化长廊、民族体育活动区、非遗艺术传承区等。幼儿园在进行校园环境规划时,可以巧妙设计户外景点,将花草树木布局得错落有致、疏密合理,使其富有曲院回廊、柳暗花明的中国民族特色,使幼儿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养成对民族文化的欣赏、审美能力。

教师在布置室内环境时,要力求 “每面墙饰都有民族特色”“每个活动区角都具有民族团结教育功能”“每位教师、家长和幼儿都参与创设”,使室内环境富有教育性、审美性、趣味性、互动性。可以在楼道走廊布置关于民族团结的挂画,悬挂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品,张贴亲子制作的民族团结美术作品,使幼儿在日常上下楼梯、走廊玩耍时可以观看、欣赏、讨论;把教室内的幼儿表演区布置成“家乡小戏台”,并放置民族戏剧服装、幼儿民族服装和民族乐器,以供幼儿取用,增进对民族艺术文化的了解;在美工区为幼儿提供画笔、水粉颜料、各种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让幼儿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花帽、民族服饰装饰等美工作品,增强幼儿的民族团结意识。

老师和幼儿徜徉在健康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呼吸着温馨的民族文化气息,得到美的享受,情操得到陶冶,在耳濡目染之中,民族团结的信念潜移默化地融入身体和灵魂。

二、童语同音,文化同源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还是人类思维的武器,人类用语言传递和积累文化。我国有56个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不仅可以增进各民族交流,也是实现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从小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帮助幼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年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明确了做好这项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向之策。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童语同音”计划的通知》指出,作为“童语同音”计划实施主体的幼儿园,要“创设丰富的普通话教育环境,通过环境浸润重点发展学前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利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用普通话交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多听、多说、想说、敢说、有机会说普通话。”学前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语言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学前期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关键,一要创设良好的普通话使用环境,教师普通话水平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二乙以上标准,采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引导幼儿学习普通话,在日常生活、游戏、劳动中注意引导幼儿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二要在室内外环境中为幼儿营造讲普通话和使用规范汉字的氛围,增强幼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三要积极开展各类普通话活动,如讲故事、读儿歌、朗诵、中华文化经典诵写读、识有趣的汉字等,强化幼儿的语言使用能力,从娃娃抓起筑牢民族团结友爱之基。

三、融合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形成身份归属感

在学前阶段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关键是要帮助幼儿形成准确的身份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使幼儿不断感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交融性和发展性,对自己的身份和中华文化有归属感。

归属感是一种情感,是一种个体属于、归于某个群体的情感并与之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归属感的建立可以使幼儿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及舒适感等,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具有归属感的表现产生于对所属群体的认知,所以幼儿民族团结教育首先要引导幼儿认知自己的身份、认知民族的概念,然后引导他们认同和接纳不同民族的差异,帮助他们树立各族人民都是中国人的意识和信念。

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学前幼儿的民族团结教育不能是抽象的,教育内容必须以具象的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为依托,帮助他们在反复地感知和比较中理解民族所蕴含的意义,帮助他们获得关于民族团结的认知和经验积累。教师一方面可以向幼儿展示不同民族的图片或视频,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各民族在生活方式、服饰、饮食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异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幼儿喜爱的诗歌、散文、戏曲、儿童文学作品传递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让幼儿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感知不同民族的文化多元性,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融合、发展,各民族在文化上不存在优劣之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把幼儿的学习领域分为五大方面: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幼儿园在各大领域学习中均可融合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如可以设置主题活动“瑶族服饰真有趣”,通过科学活动“神奇的花布”、美术活动“瑶族服装设计师”、户外活动学习“瑶族金锣舞”等,引导幼儿感知瑶族文化和瑶族服饰的美,感受瑶族非遗金锣舞,比较瑶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认识和喜爱不同民族的文化。还可以设置“家乡戏曲”等主题课程,让幼儿了解壮话、平话、白话等家乡话,对不同的家乡方言感兴趣。通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认识家乡戏曲,在活动区搭建“家乡小戏台”,体验粤剧“唱大戏”,表演活动“壮族娃娃对山歌”,美术活动“我是戏曲服装设计师”,户外体育活动“舞龙舞狮”等,激发幼儿对家乡戏曲的欣赏和喜爱之情,形成对家乡和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民族团结教育既可以拓展幼儿的认知与经验范畴,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和能力发展,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四、结合传统节庆、节气文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在认识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幼儿园可以通过各民族传统的节庆文化加深幼儿关于中华民族的意识和信念。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节庆文化,充分利用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和节庆文化,能够让幼儿更形象地感知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加深幼儿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感知和接纳,强化幼儿的民族意识和团结意识。例如,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庆祝“壮族三月三”活动,让幼儿了解广西各民族在“三月三”时的一些传统习俗:做五色糯米饭、登高祭祖,进行对歌、跳竹竿舞、抛绣球等文体活动,了解我国古代人民也有在“三月三”春游踏青,临水宴饮以祛除不祥,曲水流觞以诗歌集会的风俗,使幼儿通过传统节庆文化感受不同民族在文化认知和归属上的同一性。

此外,可以设置四季节气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程,使幼儿感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各族人民智慧结合而成的艺术成果,其中蕴含的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对自然的观察和经验总结,例如“惊蛰的春雷”“秋分的红火”“立夏的传说”“大寒的来历”等传说故事,“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等根据节气而进行生产劳动的谚语,还有关于四季的诗词歌赋——春天的《咏柳》,秋天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水调歌头》,春节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夏天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涵盖了幼儿学习的方方面面,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幼儿在对节气课程的探索中,亲身体验清明做青团、谷雨去养蚕的习俗,感受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幼儿浸润在充满浓郁传统文化氛围的课程学习中,去发现人类生活、动植物的秘密,去感悟、认同、热爱我们伟大祖国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民族团结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在学前期开展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幼儿日常教育的全过程,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牢固意识,树立起民族团结、平等互助的思想观念,为今后他们的学习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百色市田东县第二幼儿园副园长)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