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5日至27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民协、广西文联、广西民协等联合举办的 “我们的节日”八桂民俗盛典·东兴京族哈节系列活动。在防城港市东兴江平镇公式尾村,传统的哈节祭祀仪式、非遗与民俗文化展演以及文艺晚会等,内容精彩纷呈,展示了哈节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以“双创”(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战略为指导,通过对哈节内涵的当代阐释、内容的多元呈现与多途径宣传、文创产品的开发等路径,激发哈节自身的生命活力,可以实现京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发挥其潜在的时代价值。
一、对哈节内涵的新时代阐释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审视和解读哈节。通过对哈节与京族文化内容、特性等方面的重新阐释,才能使当地民众更容易理解哈节的内涵,找到它契合时代节奏的发光点,为其当代传承注入新的血脉。
哈节作为京族人民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京族人民在八桂大地不断进行文化创造的结晶。根据现有的史料、族谱等记载,早在五百多年前,京族先民就已经在东兴沿海定居下来。京族民众中流传着关于哈节来源的神话,主要有“镇海大王打败蜈蚣精”“纪念歌仙”以及“蛙声引路”等说法。最负盛名的“镇海大王打败蜈蚣精”神话说,在公式尾岛对面的白龙尾岛上,居住着噬人的蜈蚣精,老乞丐神仙利用煨热的南瓜,最终将之消灭,蜈蚣精的尸首化为京族三岛,乞丐神仙就成了京族人的保护神镇海大王。有关哈节起源的神话与信仰再现了京族文化融汇海洋、山地及稻作农耕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过程,展示了其兼收并蓄的开放性特征。传承哈节的京族人民,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在岭南沿海与壮族、汉族等多民族文化交融之中成就了自身的独特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因此,我们谈到京族,不应仅关注其起源,更要看到京族先民扎根于岭南大地、与其他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程。我们要传承京族的哈节文化,就要看到京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独特贡献,并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用与时俱进的视角来对哈节进行新的阐释,解读其潜藏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五个特性,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五个特性的提出精确地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规律与价值,是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属性的重要依据。哈节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样蕴藏着上述五个特性的内涵,需要我们从这些角度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哈节的连续性从京族先民扎根于中国北部湾地区后就未曾中断,见证了京族人民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与周边多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过程。哈节的创新性表现在京族人民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守正而不守旧的调整,使之仍具有绵长的生命力。哈节的统一性表现在它不断深化着京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意识。哈节的包容性则体现在神灵系统的兼收并蓄、仪式内容吸纳了多民族文化等方面。哈节的和平性则表现在哈节以酬神祈求安宁、追求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特质之中。以时代理念重新梳理和理解哈节的内涵,将为我们有效传承哈节文化、对其进行“双创”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二、以“双创”方针为指导对哈节活动进行整体规划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双创”方针,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此后,我们党和政府多次强调以“双创”为原则来进行中国建设的必要性。以京族哈节为例,对哈节活动实施“双创”改革将有助于提升哈节传承的活力,重塑其时代价值。
要依据“双创”原则全面再现哈节庆典的神圣语境,增强民众的体验感与参与度。目前,哈节的庆典活动年年按照传统举行,但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其原先所具有的神圣性、仪式感却在不断下滑。无论是京族人民还是外来游客,在哈节活动中的参与度下降,影响了哈节的当代传承。以当前东兴市公式尾哈节活动为例,从整体的节庆语境入手,宣传哈节所追求的祈福、平安、和谐、团结等愿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生态观、和平观等,让每一个现场的个体都能体验到哈节与自己的关联,借助哈节仪式表达出对个人、家庭和祖国的美好祝福,推动哈节文化深入人心。在哈节期间,要注重对哈节沉浸式体验的提升,通过哈亭及节庆地区的京族文化呈现来营造哈节的神圣性。例如在节庆期间鼓励当地的各民族群众日常多穿京族等本民族服装,既能营造氛围,又能增加大家的节庆体验感,亦能带动游客的参与。每年哈节的主题与仪式过程虽依循传统,但通过哈节整体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厚植“祈福”的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哈节期间,尽可能采用体现哈节文化特性的歌谣,在电视、广播中大力宣传,增加节日氛围。在东兴金滩既有的文化宣传基础上,通过雕塑、音乐、栈桥等多种途径,宣传哈节与京族文化,塑造独一无二的、充分体现哈节与京族文化传统的海滩,使之能够从各种普通的夏日度假海滩中脱颖而出。
要通过数字化等现代科技,突破哈节活动受举办地点与时间限制的瓶颈。哈节期间,并非每个人都能亲自到现场参与,而网络平台为各类现场直播提供了优越的技术手段。通过在各种网络平台上的现场直播,让全世界的民众都可跨越地理的区隔来感受哈节仪式的庄重,体验哈节活动的丰富多彩。同时还可以扩大相关产品的宣传与销售,这不但可以提升哈节的知名度,还可以增加京族地区的民众收入。广西沿海京族人民每年庆祝哈节的时间是固定的,但各处的具体时间又不一致。例如,公式尾岛的京族民众是在农历六月初十举办,巫头岛、山心岛的京族人民在农历八月初十举办,而其他一些京族民众则在农历正月二十五举办。在活动举办时间之外,通过持续的网络宣传、3D视觉呈现的形式,让感兴趣的普通民众也能够在网络上获取哈节活动的丰富信息,推动哈节文化的传播。例如,以全息科技为支持,在博物馆、哈亭、宾馆及购物中心等地点提供对哈节仪式活动、神祇信仰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全面细致的呈现,让人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哈节的文化内涵,即使游客不在哈节期间到访东兴等京族地区,也依旧能够获得对哈节的深入体验,与京族文化产生共鸣。总之,丰富的数字化手段将使哈节与京族文化的全面展示跨越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使之深植人心。
要以多样化的途径来宣传哈节和京族文化。不同的受众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了解哈节,更多样化的、具有针对性的宣传途径将有助于增强哈节的宣传效果,提升它在不同阶层与群体之中的影响力。例如,以京族独特乐器独弦琴为主要伴奏,在京族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哈节的主题曲,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使之成为京族新民歌的代表作。又如,制作介绍哈节与京族文化的各类影音视频精品,在各种平台、酒店宣传中大力推广。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哈节的独特魅力。例如,由高婧创作、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儿童绘本《我的家在京岛》就从孩童的视角来再现哈节,描绘了京族与海洋文化的不解之缘,激发孩子们在绘本阅读中了解哈节的来龙去脉与京族的文化特色。故此,面对不同年龄层的民众,采取他们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哈节与京族文化,能取得更为突出的宣传效果。
三、对哈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
以哈节为基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对哈节内涵、外延的理解都可以在文化创意产品中得到全面呈现,有利于哈节融入现代生活,增加其传承活力,推动文化赋能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具体来看,对哈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需要发挥传承人的积极主动性,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科研人员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哈节传承人的积极主动性,鼓励他们进行哈节与京族文创产品的制作。传承人深谙哈节文化的精髓,具有很强的“双创”拓展潜力。如今,传承人的行为主要受政府主导,负责哈节文化的组织与执行。实际上,哈节传承人可根据多年的文化传承实践,从目前本土的需要和社会的潮流出发,从材质、内容与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着手,对哈节的相关文化事项进行提炼创新,促成各类文化创意产品的出炉。例如,京族的传统服饰蕴藏着中华民族审美的含蓄、飘逸之美,但除了哈节活动中参与祭祀的主要人员,大家都还没有形成在哈节期间穿着京族服饰的习惯。若能鼓励哈节传承人结合京族文化对传统服饰作出一些改良,使之更符合当代民众在审美、舒适度等多方面的要求,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含义,并大力提倡节庆期间穿着改良的服饰,这或许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出现人人在京族地区、哈节盛会上争相以京族传统服饰“扮靓”的场景。
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等群体的研究创新潜力。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等群体曾对哈节文化作过系统的探索和阐释,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对哈节的时间和起源、文化特质与创新点有着独特的见解。在“双创”方针的指引下实现哈节的当代传承,需要研究人员来献计献策,他们对哈节与京族文化的理解是哈节文化打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有力保障,借助他们的力量,可将哈节的文化内涵以丰富的样态注入到文创产品之中。例如,通过地方与防城港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推动哈节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扩大文创产品的类目和内容,使之能够在市场上得到推广。例如,在对哈节神祇的文创产品呈现中,把握好传统与创作相结合的尺度,展现神祇赐福的神圣意蕴。又如,将哈节吉祥图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融入现代文化与审美意识,运用到广受年轻人喜欢的折扇、T恤、杯具、钥匙扣与冰箱贴等产品的创制之中。
要通过多种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文创产品的研发中来。通过相关机构组织以哈节文化为主题的文创活动,提升社会各界对哈节与京族文化的关注,创造社会关注热点。例如,组织对哈节宣传的影视频大赛、吉祥物的设计竞赛及相关文创产品的征集比赛等,使哈节文化的呈现方式日益多元。通过组织少年儿童眼中的哈节吉祥物等创作活动,让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哈节文化的精彩内容,再现少年儿童眼中的哈节,鼓励他们为哈节的传承与时代赋能贡献一份力量。
总之,哈节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京族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挖掘京族哈节的深厚内涵,促进其“双创”发展,实现文化赋能产业,将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推动第二个百年战略的实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李斯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斯玺,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干部培训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