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花甲之年“双响炮”
同林鸟
青春·我们·梦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3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我们·梦

□ 卢悦宁
 

那些年,大学的社团生活丰富多彩。A同学加入了舞团,街舞、民族舞,舞舞有律动,舞舞见青春;通讯社的B同学每天忙忙碌碌,很快就有作品见诸报端;骑行俱乐部的C同学时常呼朋唤友,到各地骑行、露营;加入了学生会的同学俨然职场中人,那份从容自信的气质让人好生羡慕。

班上只有我加入相思湖文学社。凭着精心准备的自我介绍,我轻而易举通过师兄师姐们的面试,成了文学社的一员。这个社团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成立于1989年,是享誉文坛的相思湖作家群的发源地,社报《相思湖》由著名作家、诗人臧克家亲自题赠“相思湖”三字,分量十足。

我加入的是文学社的编辑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相思湖》报的编辑出版,以及其他一些稿件的处理。除了编辑部,社里还有秘书处、外联部、信息部等部门,大家打成一片,常常爆发出欢声笑语。社长张阳耀是个很有号召力的文艺青年,策划能力一流,带领大家成功举办了多场重要活动,如广西高校现场作文大赛,纪念海子、三毛诗歌朗诵会和社庆活动等。

一排老旧的平房横卧在草木深处,居中的小屋是文学社办公室。斯是陋室,唯我们的青春和梦想在此处生发和流连。墙上随意拼贴着社员们的生活照,熟悉的、陌生的面孔上无不是年轻真诚的笑容。留言本写了一本又一本,满是文学社里的朋友们留下的痕迹。有时洋洋洒洒好几页,有时是只言片语,有时仅有几笔俏皮的画;有人给大家分享好消息、好心情,有人把留言本作为倾诉对象,充满天真和迷茫……隔了几天没去办公室时,我总惦记着留言本上有没有新的文字。没人的时候,我默默翻阅那些文字,好像在从别人的世界边上路过,无声地,和他们一起欢喜或失落。我想,那是文字的意义之一。

师兄师姐们要暂别文学社,去忙更重要的学业和事业了,即将升上大二的我们将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因为稍微出色的文学创作成绩,我被选为编辑部部长。

某学院团委组织了一次征文,委托文学社评审作品。我从社员中找来几个文字功底较好的,学着之前师兄师姐们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布置他们和我一起看稿件。来稿水平其实都差不多,立意和文采不相上下。但一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它的作者是一名残疾大学生。这篇文章行文平实,字里行间却道尽了作者的艰辛、失意、淡然、从容和不放弃,让人感受到弱者力量的不可忽视。那时经常读青春文学,我有过悸动,但从没被打动。这是我第一次被同龄人的文字打动,想把这篇文章定为一等奖,却不被团委的负责同学所理解。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好的作品应该像祈祷,能够给人以救赎。文采斐然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矫饰的,但一篇直面内心的作品,必然经历了作者自己的困惑和挣扎,这样写出的文字远比通过矫饰得来的文字可贵。团委的同学最终是否接受了我的建议,我早已忘了,但我记得自己当时领悟了文学又一重意义。

我对编辑出版行业早已心向往之,编辑《相思湖》报的任务让我跃跃欲试。这份报纸虽然只是大学生的文学园地,可怎么也是由臧克家老先生题写报头的,当真马虎不得。编辑报纸的过程中,我们经受了不少挫折,却也由衷感受到了“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乐趣。从组稿、选稿、编辑、校对到正式出版,历经一两个月的忙活后,黑白两色的4开报纸散发着新鲜的油墨芬芳,一张张铺展在我们面前,还真挺像那么回事的。

文学社编辑部还负责校报文艺副刊版的编辑。前任副部长黎师姐从校报卸任前,推荐我接手她的工作。她学的是编辑出版专业,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除了排版,我还从她那里学到了许多编辑工作的细节和窍门。当时的校报负责人是黄国春老师,我与这位资深媒体人的接触不多,但他对我的指导和点拨十分专业而有针对性,让我受益良多。

从黑白色的《相思湖》报到色彩斑斓的校报,我接触到的稿件除了各个院系的同学们的,还有学校里的老师甚至是校外作家们的,比如著名作家王一桃和鬼子等的作品,这让我过足了瘾。每月一期的校报印好后,黎师姐带着我将沉甸甸的报纸一摞摞捧在手上,分发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报纸发完后,手上的分量轻了,心里的踏实感和满足感却一点点变重,或许我就在那时生发了今后成为一名真正编辑的梦想。

后来就由我独自编排校报文艺副刊了。再后来,由我带着两个师妹进行校报文艺副刊的编排。她们也是文学社编辑部的成员,一个是热爱文学的非中文专业学生,另一个对文学作品有很好的领悟力,都足以胜任文艺副刊编辑工作,没有砸文学社的金字招牌。渐行渐远渐无书,后来的她们从事什么行业,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短短一两年的校报编辑工作,一定也对她们有潜移默化的滋养。

又一年过去,我们变成了更多人的师兄师姐,也将渐渐淡出文学社了。面对新来的社员那些清澈的懵懂的面孔,我们终于也有了“年轻真好”的感慨,随后投入临毕业前的烦琐事务中去。有人考研考公,有人忙着实习,但都还盘桓在相思湖畔,总有碰面之时。学小语种的同学要到国外留学一年,文学社的朋友们相约去送他们,大家一一握手作别。一转身,他们已远在海外;一年后回来短暂相聚,一挥手,我们的大学时代就结束了。散落在相思湖文学社的那段青葱岁月,也终于斑驳陆离。

“挺住意味着一切”“做文学最坚强的战士,一生追求梦想”,这是我们当年在文学社时常常说的话,有时在活动发言中,有时是互相鼓劲,有时写在留言本里。现在回想起来,很有喊口号的感觉。这样的口号,离开文学社后我们再也没有喊过。

好在,即使再也没有喊过这样的口号,但它们已深入我们的骨血中了。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