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西林农民举办民族服饰走秀展演活动
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靖西市:民俗文化赋能文旅融合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 覃雅妮 梁宏章 覃湘湘
▲三江程阳风雨桥。龚普康 摄
▲岩寨鼓楼夜景。覃雅妮 摄
▲鼓楼内部木构。龚普康 摄
 

有这样一首歌:“去到侗乡瞧一瞧,处处都是风雨桥,雕梁画栋巧手造,侗家儿女本领高,一亭一楼一座桥……”让人仿佛看到连接千年的廊桥。来到三江侗乡,会看到各式各样、古朴别致的木构建筑,五里一井,十里一亭,山中烟雨蒙蒙,楼宇若隐若现,它们在最美的风景里呈现出最古朴的身姿,历经百年千年,始终不负岁月的期待,成为时光里最耀眼的存在。

俗话说“无木不侗乡,侗寨必楼桥”,在三江侗寨,木建筑是侗乡特色,民居、鼓楼、风雨桥、寨门、井亭、戏台、凉亭等等都能体现侗族人民对木质建筑的热爱,尤其以风雨桥、鼓楼、吊脚楼作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代表。侗族村寨大多建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桥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风雨桥集廊、亭、塔、阁于一身,桥上的亭子供人休息、聚会交流、遮风挡雨,因此叫风雨桥。三江最古老的风雨桥位于程阳三寨,人称程阳永济桥,又叫程阳风雨桥,一共建有5个桥亭和19间桥廊,亭廊相连,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楼作为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在侗寨中主要作为议事、典礼、聚会、娱乐、休息、聊天的场所。三江八江乡马胖鼓楼始建于清代,为歇山顶九层重檐宝塔形鼓楼,该楼由4根长13米、腰围近2米的大杉木组成主承柱,外联以12根檐柱组成主要构架,楼高15米、宽11米,造型独特,宏伟壮观。2006年,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继承始于魏唐时期的干栏式建筑传统风格,早在北朝时期《魏书·僚人》记载了“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对僚人的居所有了初步描述,侗族鼓楼在最早时期称为“共”和“鸟”,即鸟巢堆砌之意,与“依树积木”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出自同一种建筑样式和建筑工艺。明朝《赤雅》中有罗汉楼的记载:“罗汉楼以大(一作巨)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楼高百尺,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矣。攀歌唱饮啖,夜归缘宿其上,以此自豪。”这段记载中的罗汉楼,与侗族地区如今仍能见到的少数形式古老的独脚楼相似,是对侗族鼓楼及其风格的历史记录。侗族的密檐式鼓楼的顶层设计,其檐口较之以下各层升高,据1981年《中国建筑游览指南》提出“是属于反中国古代塔楼建筑的常规”,可见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之独特,令人叹为观止。另外,侗族密檐式鼓楼用井干式构造出挑的人字斗拱铺作,也被一些知名的建筑家称作是“独有的一种发明创造”。

侗族人民是天生的建筑艺术大师,侗寨处处是风景,建筑处处显艺术,那精湛的建筑技艺无不让人赞叹。建筑的设计遵循均衡、对称、和谐的规律,采用直线、斜线、曲折线进行多重组合构图,挺直的屋脊、笔直的山墙、飞翅的檐角无不衬托出建筑的审美观念与艺术观念,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营造自然、舒适的生活美感,展示侗族人质朴、纯真而又坚韧的精神风貌。建筑的营造作为技艺最为精华之处,主要有“担、挑、抬、拉、叠、撑、悬”7个方面的技巧,侗族匠人们在制作时无需绘制图纸和制作模型,仅用楠竹自制的丈杆是营造建筑的绝活所在,丈杆也称为香杆,香杆上绘制有整座木建筑的构件尺寸和所有柱子、瓜筒上每个榫眼的位置和尺寸,然后通过竹签来衡量和记录柱子和瓜筒上每个榫眼的深度和长宽。刨子、凿子、锯子、斧头、墨斗、曲尺是常用工具,但是最为特殊的是锛,专门用于挖木建筑的柱子和瓜筒上的榫眼用的。此用具类似斧头,安木柄,上节方形稍短,下节形如凿,稍长,有点弯曲。侗族工匠对锛的使用,一般均具有较高的技艺,挥锛高过头顶,却可以准确无误地对着榫眼,分毫不差,三下五下,就可把榫眼挖通。为了准确标记每个木构所在的部位,侗族匠人甚至发明了仅匠人们才看懂的鲁班字,既“墨师文”,作为符号便于识别和标记,世代相传并沿用至今。建筑的装饰是通过在屋脊、挑手、檐部、柱头、榫头、栏杆、门窗等地方,通过工匠采用凿刻、雕塑、绘画、叠砌等多种手法,构成不同的花纹图案,装饰图案多是与侗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图案,如牛角、鸟、白瓜等,图案对整体建筑起到强烈的渲染效果和装饰效果,为建筑增添了柔和、灵秀和古韵之美。

穿过侗寨的乡间田野,走过亭台戏楼,那山中阁楼,炊烟袅袅,如梦似幻,仿佛早已置身于尘世之外,那是侗族人们营造的生活之美,展示的文化自信。三江的木构建筑,无论是别致的吊脚楼、沧桑的风雨桥,还是巍峨挺拔的鼓楼,呈现的都是侗族的历史文化、民间习俗与民族精神,它就像侗族的文化纽带,牵领着一代又一代人热爱这一方神圣的家园,共同守护这一片人间净土,无论历经多少风雨,终将走向美满幸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