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十三五”期间,广西共建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安置点506个,安置16.39万户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中,少数民族11.02万户51.43万人,占搬迁人口的72.42%。
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安置点居民“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广西先后出台《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点实施方案》《广西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监测帮扶、就业帮扶,安置点帮扶产业园区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社区治理、社会融入等工作,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日,记者到南宁上林县、贵港桂平市等地走访发现,更多的脱贫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并在易地安置点及工厂书写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工厂开到家门口
就业顾家两便利
今年56岁的蓝小芳,早上出门走到上班的工厂,只需几分钟。这位大半生在村里务农的普通村妇,自2018年8月从老家——正万村弄坤庄搬迁到南宁市上林县镇圩瑶族乡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后,命运大为改观,在安置点小区200多住户的大家庭中,她幸运地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
蓝小芳上班的工厂是南宁中禾箱包有限公司在镇圩瑶族乡移民安置点设的分厂,目前3条生产线上有60多名员工,生产大疆无人机的包装袋。蓝小芳负责剪线头的工作,月薪约2000元,能在家门口找到这样一份工作,蓝小芳感到充实而满意。目前,跟蓝小芳一样在厂里工作的建档立卡户有8人。
工厂流水线上的技术工收入更高。来自东罗村里东庄的瑶族妇女蓝艳飞就是这样的技术工。今年41岁蓝艳飞在厂里工作3年,她从最初跟管理人员边学边做、日薪50多元的学徒工起步,如今已成长为熟练工,每天最高可挣160元工资。
“在这里工作,离家近,有工资补贴家用,又可以接送孩子上学,家里有事还能请假回去看看。”蓝艳飞对记者说,她年轻时候曾外出务工,结婚生娃后,为了照顾孩子,只能留在村里耕田种地;2021年,工厂开到镇圩,她终于又可以工作领月薪,两个孩子中大的目前已大专毕业实习。
蓝小芳、蓝艳飞的生活是镇圩瑶族乡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缩影,也是广西各级政府持续加强易地搬迁就业帮扶和产业发展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各族搬迁群众收入的生动实践,是各民族同胞在易地安置点新家园里休戚与共、在家门口工厂共事共乐的样本。
“我们厂现在为大疆无人机加工包装袋,订单是48万个,现在才做了10多万个,人员还有缺口,所以我们长期招工。” 南宁中禾箱包有限公司镇圩瑶族乡分厂厂长刘汉兵说,“公司总部在上林县城,已在上林县的5个乡镇开设分厂,壮、瑶、汉各族同胞在厂里和睦共事,亲如一家。”
镇圩瑶族乡党委书记陈淑雯表示,镇圩瑶族乡正以筹备2024年的40周年乡庆为契机,着力推进全民健身中心、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产业车间及配套设施(一期)等项目建设,把该乡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布局合理、特色各异、功能完备的宜居小集镇。
目前,上林县至少有51间乡村就业帮扶车间,6家乡村就业工厂,常年带动3602人稳定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1184人。
大藤峡移民移出大成效
民族团结意更浓
桂平市是贵港市易地移民安置重点(县级)市,仅大藤峡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就有7个,其中渡头、黎明、大成塘、碧滩、柳欧岭等5个移民安置区共1849户7633人,在南木镇组成桂平市最大的社区——大成社区,社区居民主要从事船舶行业。
原大藤峡水利枢纽总工办主任严来光介绍,黔江干流原来最高只能通行300吨的船只,水急滩险事故多,素有“魔鬼水道”之称。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让黔江变成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船闸每次可通行6艘3000吨的船只,每天可运行14至16闸次,从事船舶业的群众更安全,收益更高。
“桂平市大成社区居民成立有6家船务公司,从事船舶运输业的约有3000人。” 南木镇宣传委员兼统战委员张严方对记者说,“大成社区居民来自3个乡镇11个村,有壮、瑶、回、彝、布依、仫佬等民族,大家在新社区里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除了船舶业,大成社区还与辖区内10 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引进纺织服装厂,让社区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大成社区副主任吴景荣说,“2018年移民到大成社区后,社区居民外出务工的人比较少,都在附近务工、经商,按照国家的政策与市场走势,我们规划、服务好社区经济发展。”
近年来,大成社区严格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围绕“搬得进、稳得住、能发展、双富足”的发展方针,持续推进社区发展。2022年大成社区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大成社区是贵港市易地移民安置的一个样本。截至目前,贵港市在易地移民安置点周边已建成就业帮扶车间18家、产业基地27个、合作社17家,解决群众家门口就业数以千计;在10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及周边新建和改扩建配套27所学校、18所医疗机构、11处休闲健身器材(场所),为各族群众在居住、教育、医疗、娱乐上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好融入社区。
同时,在安置区内利用同心文化载体、农家书屋等场所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营造各族群众和谐融居的浓厚氛围,并在春节、元宵节等年节时机,举办系列“融入”大型文体活动,让游客和当地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增进“五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