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秋之后,我回了一趟老家。坐在院子里,与老父亲聊天。聊着聊着,老人竟然淌下了两行热泪。问他什么事,嗫嚅半天,许久才开口:“中秋节,你们一个都没有回来,电话也没有一个。”
“左邻右舍,但凡外出不在家的,中秋节个个都回了,热热闹闹的,我们家呢?可冷清了。”哥哥走过来,带着几分埋怨的语气说,“爸爸八十多了,虽然眼睛蒙耳朵有点聋,但他的思维很清楚,心里很明白。”哥哥的话还没说完,父亲一颗豆大的泪珠,突然“叮”地往下掉。这一刻,头发全白的父亲像个小孩,眼睛蓄满了委屈的泪水。
记得有人说过,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可是我想说,中秋有明月,中秋不曾老。
小时候,中秋是一个特别美好的日子。在临近节日之前,我们小孩子常常会唱着乡下的歌谣,期待着中秋节的到来:“中秋节,月光光,全家一起看月亮。月儿圆,月儿亮,月饼甜呀月饼香。”
在年少的时光里,中秋是一个仪式感满满的节日。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早餐过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大人到圩镇上购买月饼和拜月的各种祭品,还有苹果、红枣、李子、葡萄、大公鸡、猪肉等物品。小孩最不能少的活动,是让村中一些手艺好的老人帮忙制作孔明灯。做孔明灯是一项技术活,需要准备好各种材料:削得柔柔软软的小竹篾、两三张大白纸、细铁丝、酒精、脱脂棉、浆糊等等。
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祈天灯,是汉族乡村老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手制工艺品,特别精致美观。在家乡,心灵手巧的老人,会在孔明灯外围的白纸描上几笔,或花草,或祝福语,给孔明灯增添几分灵韵。
中秋节傍晚,父母制作着美食,我就跟随哥哥、弟弟去拜神祭月,在老屋的祠堂,在村边的社主大树下……慢慢地,“咯咯咯”的笑声就飘起来了,一路笑声,一路快乐。
晚饭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父亲一边喝酒,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母亲则坐在桌子次席,叮嘱我们吃饭要注意礼仪,不能发出啧啧的声响,不能翻菜,不能跨位,筷子不能带饭粒等等。
夜里,明月当空,它披着霓裳羽衣,迈着轻盈的脚步,落在树梢间,落在瓦片上,落在院角的水缸里。月色映照着秋水,河面、溪流波光粼粼,一泻而去。这些光,洒在我们的身上,闪呀闪,晶莹美丽。乡村里,田野苍茫,白纱斜铺,山鸟隐匿。秋天里翻过的土地,经了一层霜,地里睡着冻蔫的红薯和芋头。玉米树、高粱秆一排一排,临风站立,风吹腰弯,别有一番景象。
中秋之夜,最期待的事情是放孔明灯。品尝月饼的芳香之后,我们就把制作好的孔明灯拿出来,一人高高地擎着,一人把它的纸撑开,放上一点酒精,点火,十几秒后,灯罩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大家齐齐把手放开,孔明灯就慢慢腾空飞升。我们追逐着它们的光亮,随着天上的孔明灯一起奔跑。过田,过溪,过河……叫呀,喊啊,笑声此起彼伏,快乐布满田野。
路面窄小的地方,有的小伙伴脚步太急,偶尔歪倒在田里,身子沾了一身泥;有的眼睛看天,裤腿就冲到了水洼中。但是,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快乐是最重要的。小伙伴出门前,父母常常会随手给他们一些吃的,右手一角饼,左手一把果,食物在嘴慢慢嚼动,脚步的踢踏声在大地上阵阵响起,多么难忘的画面,多么美妙的节奏啊!
夜幕渐深之时,月儿慢慢钻进云层,天上的孔明灯也渐渐飘远。此时,各家各户的院子里,才次第响起呼唤声。这一刻,天上那一轮柔柔的光亮,定然压弯了树枝,穿过了屋后的竹林。风是细的,屋里是暖和的。月光起舞的瞬间,它透过窗户,映着父母那恬静慈祥的脸。
眨眼之间,儿时的中秋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如今,父亲已慢慢变老,我们也有了一缕缕白发。虽然每年都会庆祝中秋,但已渐渐少了一些仪式感。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中秋之月,它始终没有远去,在这一天,我们与月亮,我们与父辈们彼此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