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视察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只有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才能体现时代性、彰显群众性、富有创造性,才有蓬勃生机与活力。如何理解和把握好这一主线的内涵和要求,我认为首先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务必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概念的提出,始于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指出,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坚持团结稳疆,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可见当时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中央治疆方略提出来的。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解决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哪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出更多的问题。并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到新形势下解决好我国民族问题的战略高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原创性论断,于2017年10月被列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到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时,明确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与此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入了党的十九大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结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核心内容为“十二个必须”,其中之一就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2022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总结概括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经验和中华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客观趋势而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对于动员所有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务必把握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预示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
一方面,民族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变化。我们党的民族工作历经七十年的光辉历程,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应当看到,每个时期的民族工作都有不同的任务和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始终把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作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也可以说是一条主线。改革开放以后,在坚持过去形成的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两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顾民族工作的历史,我们看到,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工作,主要是围绕什么是民族问题、如何解决民族问题来开展的。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聚焦点则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站在新的历史维度,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这是客观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这就给我们长期形成的民族工作方面的制度安排、政策法规体系、研究体系、工作重点、工作方法、协调机制、机构设置等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要求。
另一方面,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发生了变化。随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研究的深化和升华,聚焦点已经由过去更多地关注差异性、多样性、特殊性(这在立论时期是十分必要的),逐步转向强调一致性、共同性和统一性。这就对民族问题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过去长期形成的传统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已经难以回答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难以适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要求,迫切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一段时间以来,新形势的发展给我们民族工作部门和理论工作者带来了一些困惑,我们过去驾轻就熟的东西将慢慢派不上用场,将被新的事物所替代,这就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的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研究也将迎来新的重大调整,面临一个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问题。这对我们民族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来说,既是重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民族领域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为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在这方面,两年来,国家民委党组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为引领,采取了若干重大举措,积极探索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载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强国家民委智库建设,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创办《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期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作有序推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与北京市联手打造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打造民族外宣融媒体品牌专栏《道中华》,等等,民族工作合力更加强劲。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擦亮民族团结进步“金字招牌”。比如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广西,作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定,凝心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等“四个家园”,全区共命名10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科大讲坛”;普通话普及率位居西部地区首位,高于全国4.96个百分点;持续打造“壮族三月三”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传承保护铜鼓、壮锦、风雨桥、干栏建筑、兴安灵渠、花山岩画等民族文化瑰宝;创新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项计划·桂在行动”;将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主体由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和民宗委升格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等。所有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三、务必把握好四对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工作全局、立足发展规律、直击核心症结,强调“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通过正确把握四对关系,为我们的工作纠偏校准、指明方向。一是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则。随着我国脱贫攻坚的完成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逐步缩小,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加。物质条件改善了,经济发展上来了,精神层面的内容也要跟进。这时候,要及时调整政策,在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下功夫。同时,要注意对各民族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但不能因此削弱和危害共同性,共同性是主导的。二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三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四是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生态环境层面的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正确把握上述四对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针对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提出来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真正落到实处。要紧密联系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那些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比如那种把多民族当作包袱,把民族问题当作“麻烦”,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要搞了,民族自治区可以同其他省市实行一样的政策,主张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的思想;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的认识,等等。这些都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决纠正和克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使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五个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作者单位: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原司长 、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