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春佳节,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村民们家家户户都敞开大门,翘首以待,迎接龙凤麒麟舞巡游的到来。在大年初一,只要看到龙凤麒麟民间文艺队舞到了家门口,大家笑逐颜开,放鞭炮,递谢礼,拜瑞兽,好不热闹。贵港龙凤麒麟舞是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的民间舞蹈,现广泛流布于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的平悦村、水泉村、黄村、泉索村等,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两汉时期,曾任合浦太守的薛综的《凤颂》有“猗与石磬,金声玉振。先王搏拊,以正五音。百兽翔感,仪凤舞麟”的诗句,说明百戏和百兽舞中确有麒麟存在。据唐代杜佑《通典》记载:“后魏道武帝在天兴六年冬增修杂戏,造五兵,角抵、麒麟、凤凰以备百戏。”唐代刘锡《正月一日含元殿观百兽率舞赋》中提到:“蹄角且千兮羽仪累百,诡色殊奇兮相辉赫。岂独九尾灵狐,一角神兽,顾免宵落,麒麟夜斗……百兽舞兮四夷惧,于胥乐兮皇风布。”可见,龙凤麒麟舞早在一千年前就有了发展痕迹,以百戏中拟兽舞一直流传下来。据《贵县志·社会·节令》记载:“初十日,女家必备米果花灯,点缀麒麟龙凤故事送至男家,谓之送灯,以兆弄璋之喜。”“元宵,城市通衢燃花灯……游人扮故事、扶龙灯、走麒麟……歌唱彻夜”等诸多对龙凤麒麟的记载。泉索村的民间艺人梁国传和黄村的艺人黄佑能通过上一代人的口口相传学习龙凤麒麟舞技艺,他们回忆:“木格镇的平悦村原有复兴寺和复文寺两座寺庙,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复文寺有游神风俗,游神就有麒麟队,该寺曾于明正德年间(公元 1506-1521 年)重修。故平悦村的麒麟舞最早也在明代正德年间,5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可见,贵港市港南区汉族特色的龙凤麒麟舞是历史流传发展的结果,也充分结合了贵港特定区域生活的土壤而更具有地方特色。游神风俗原为单个麒麟舞参与的民俗表演,只见舞者骑着麒麟道具,一手捧着玉书,一手举着八卦,在舞者惟妙惟肖地演绎麒麟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引逗下,绕着6个分别举着代表楚、燕、赵、魏、齐、卫等六国小旗的童子边歌边串舞,名曰“串六国”。该表演取材于春秋战国时七国争雄,互相并吞,战事纷纭的史实背景,表达民众渴望和平,祈求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借“仁兽”麒麟象征意义寓“布仁义于天下”的寄托,表达愿“天下太平、安宁”的愿望。在《礼记·礼运》中提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发展到清代咸丰年间,泉索村的艺人梁栋才在单个麒麟舞的基础上,加入了“四灵”中的龙和凤,变成了龙凤麒麟舞,龙、凤、麒麟三者都有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象征意义,与舞蹈原本表达的内容相吻合,因此,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
早期的单个麒麟舞侧重于歌,一般唱时不舞,舞时不歌,配八音小调伴奏,动作简单,表演较为单调,随着龙和凤等角色的出现,龙凤麒麟舞则比较注重舞蹈的表演艺术,做到有歌有舞、歌舞并重,表演上除了原“串六国”外,另增加了龙、凤、麒麟富有个性的独舞,龙凤、龙麟和凤麟的对舞和群舞等,配乐也更为丰富,配以龙调《十二红》、凤调《叹五更》、麒麟调《地坪歌》《八仙》《天姬送子》等以及部分八音,唢呐曲为步步娇,锣鼓点为滚花、二流、立马跳架等。舞步一般有碎步、前弓步、后箭步等。祥瑞庆贺一般表演程序为麒麟先贺主人,方才入屋,依据具体情况即兴演绎,如主人家有老人就唱贺寿,种田的就贺丰年等,主人对麒麟的酬谢依例是送红包或送米粽、年糕等,麒麟在接过谢礼后再唱谢礼歌,便在鞭炮声和民众的喝彩声中辞别主人家前往下一家道贺。
龙凤麒麟舞风格欢快热烈、质朴自然,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寄托人们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孕育于民间土壤,代表地方文化传承,是群众心中最美的舞蹈,载着歌声与微笑,绽放绚烂光彩。
(贵港市群众艺术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