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实践
3上一版
 
六年深山无畏险 一朝天堑变通途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9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年深山无畏险 一朝天堑变通途
——贵南高铁助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 陈紫茜
“复兴号”飞驰在群山间。(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党的二十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西发展提出了“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要求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8月31日,经过6年艰苦奋斗,穿越贵阳至南宁千山万水的贵南高铁在沿线布依族、水族、壮族、苗族等30多个民族的殷切期待中开通了。贵南高铁的开通,结束了广西没有时速350公里高铁的历史,结束了沿线民族地区不通高铁的历史,极大地改善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交通及出行条件,促进沿线地区共同富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助力广西铺就一条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贵南高铁助力铺就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幸福路

“要想富,先修路”,而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集边区山区于一体,喀斯特地貌高山深谷遍布,独特的地理特点限制了交通发展,人口物资交流不畅,出海通道单一。贵南高铁的开通打破了这一区域存在的空间隔阂,进一步缩短了城市间、民族间的距离,改变了这一区域的交通格局,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助推乡村振兴,为民族经济发展铺就了一条共同富裕幸福路。

(一)加速人口物资流动

贵南高铁北起贵阳,向东南方向经过龙里、贵定、都匀、独山、荔波和广西的环江、金城江、都安、马山、武鸣,到达南宁。线路所处地理环境以喀斯特地貌山区为主,全线隧道达108座,大部分县市原来未有铁路通达,广西段内的五个高铁站均为新建高铁站。新建高铁站点选址重点围绕少数民族自治行政区域,如建在全国唯一一个毛南族自治县环江的环江站,在都安瑶族自治县设都安站,增加了民族地区的人口运输节点,加速了民族地区人口物资流动,改善了毛南族等少数民族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现状。但沿线遍布高山深谷,施工难度大,高铁站点附近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交通节点的功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建设过程中,参建单位打通了生活区域和高铁站点之间的交通,客观上实现了空间融合,打通了人口和货物流通的障碍。

(二)拓宽人口经济来源

受到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仍存在大量经济收入以传统农业、养殖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如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许多瑶族群众以养羊、养蚕为生,由于缺乏与外界联通的道路,许多农作物无法转化成经济收入,导致大量耕地抛荒。贵南高铁的建设和开通为生产方式单一的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更多创收途径。一方面,高铁的出现让仅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农户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群众可以外出务工或就近打工谋生。另一方面,贵南高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铁路建设投资数量多、用工规模大、关联链条长等独特优势,以尽量就地采购、就地用工为原则,直接拉动水泥和钢材供应45.3万吨;优先雇佣当地劳动力、租赁当地机械及村民房屋、采购当地生产生活物资,安排当地劳务人员就业8684人次、支付工资1.05亿元,采购当地物资2.44亿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设单位还对参建群众开展岗前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高铁开通后他们能继续靠手艺谋生。

(三)重塑地区产业结构

贵南高铁沿线山区产业模式较为单一,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主,缺乏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但沿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贵州红枫湖国家级风景区、荔波大小七孔、漳江国家级风景区,还有广西的都安澄江河国家湿地公园、武鸣的大明山及伊岭岩等风景名胜。贵南高铁的开通将沿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充分开发,相关县区共同开发的高铁游、民族游、山水游等新项目,带热“新贵南打卡点”、带旺“广西货走高铁”,助力乡村振兴。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带动了传统农业的升级。在环江川山镇东山村,贵南高铁的建设者打通了东山隧道,拓宽了村镇的道路。东山村的农业产业园位于东山隧道下,此前当地的农作物收成后很难运出去,现在借着贵南高铁建设的东风销往外地。当地农业开始从粗放的传统种植业向经济价值较高、规模化较高的油茶种植等种养业和畜牧业发展,经济作物的比重大幅上升,经济收入也大幅增长。

二、贵南高铁助力铺就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发展路

贵南高铁沿线分布30多个民族,形成一条多民族风俗文化风景线。藏于深山中的各民族文化遗产由于缺少与外界交流,易形成文化“茧房”并逐渐消亡。交通设施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贵南高铁的开通为沿线地区民族文化遗产走出大山提供了更多机遇,拓宽了民族文化传播发展平台,助力铺就一条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路。

(一)推动民族文化创新传播

高铁站点是重要的城市名片,具备文化载体功能,贵南高铁的节点辐射效应与其带来的人口流动,让大山中的民族文化在更大的空间中呈现,保护了藏在深山的民族文化不至于断流。贵南高铁积极发挥这一功能,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建筑的文化符号作用,结合沿线民族文化特色,设计出极具民族风貌的高铁站房。如马山站的外部设计以“鼓”作为主要形象,象征着马山县作为壮族会鼓的发源地。在都安站,站房整体以双坡屋面排列设计,在建筑的细节上采用了瑶族的五彩衣纹样。河池站取河池干栏民居形象,进行艺术处理后,将干栏民居的层叠式屋顶进行空间运用,形成了河池站的主要视觉景观,车站内装饰图案设计以铜鼓、壮锦纹进行点缀。环江站的设计则充分彰显了毛南族特色,外部视觉效果以“毛南之冠”作为设计理念,入口处设计的竹编纹理表现毛南族的竹编技艺。所谓“和合贵南,美美与共”,通过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交融、钢筋水泥与建筑艺术的结合,贵南高铁充分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推动了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助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

传统民族村落是民族传统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世居民族村落的凋敝伴随着民族文化的落寞与消亡。不少年轻人从原有的居住地搬迁到附近的城镇定居,村落中只留下老一辈留守,出现人口空心化和文化空心化的现象。以毛南族为例,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历史上毛南族群众模仿汉字形声字,采用汉字的音和义拼写毛南语,构成“土俗字”,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史诗、民歌和宗教经书等。但随着土生土长的毛南族老一辈的离世,会使用毛南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毛南族群众的交际语言已基本向壮语和汉语转变。贵南高铁的开通从交通、通讯等各方面为社会开展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村落文化保护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为即将消亡的珍贵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途径,为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

(三)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贵南高铁沿线各民族风俗各异、文化资源丰富,高铁开通后,人口流动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沿线各民族文化遗产曝光率增加,沿线民族特色文化和风俗随着高铁飞出大山,受到更广泛的关注。贵南高铁将利用高铁站人流多、辐射广的优势,在高铁站内设置当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展厅,吸引投资、带动消费,促进沿线民族地区农业、手工业从粗放型向经济集约型转变,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同时,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可以选择回到家乡,开发文化产品,主动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代言人,进一步推动沿线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贵南高铁助力铺就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经历近代以来极为重要的社会转型,“天地交而万物通”,交通设施对于城市和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经济后发地区高铁的开通对城市的影响更明显、程度更深。贵南高铁的开通将有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有力助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团结进步。

(一)推动民族地区现代转型

西南边疆局部山区民族地区信息封闭、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存、教育、娱乐基本围绕着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展开,社会现代化程度较低。高铁的开通极大地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让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从原先的各自孤立、各成一体,走向互相关联,呈现出相对统一的城镇化特征。高铁开通后,人们将可就近务工、留守儿童比重下降,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外出求学也更加方便。参建单位在当地捐资助学助教,缓解当地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交通的畅通带来信息的畅通和文教事业的发展,从而加速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沿着贵南高铁,民族村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相互接纳与融合充分呈现,现代化建设成果走进各民族千家万户。

(二)助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贵南高铁的许多新建车站设置在规模较小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市,如独山、环江、都安,城市规模小、对外联系少。许多村寨之间不通公路,缺乏多民族融合的场所。贵南高铁带来的交通变化,为各民族语言文化、饮食文化、传统习俗相互交融提供了条件,有助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产生内在认同与归属。高铁站在较小规模的城市将超出车站的功能进而发展为城市综合体,与人口流动的效应叠加,为民族融合提供场所。多民族群众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本族文化和外族文化产生更多的认知,通过认知产出认同、认同产出团结,发现更多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进一步强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巩固社会和谐边疆安宁

贵南高铁是广西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汇聚了5700万壮乡儿女的殷切期待,结束了沿线许多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让各民族群众共享中国高铁发展成就和国家改革发展红利,对促进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我国西南边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这一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和潜力,贵南高铁作为衔接“一带一路”陆路南北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边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贵南高铁的开通,将进一步发挥西南边疆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2013年,随着G530次列车驶入广西,广西成为第一个开通高铁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极大地鼓舞了广西各族群众。十年后,贵南高铁开通,广西实现市市通高铁动车。六年深山无畏险,一朝天堑变通途,广西铁路集边疆地区铁路、民族地区铁路、山区铁路为一体,贵南高铁彰显着铁路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不断助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蜿蜒在“壮美广西”“多彩贵州”间的贵南高铁,积极回应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广西篇章书写得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为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