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心“守艺” 让苗绣蜡染不再遥远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3年9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心“守艺” 让苗绣蜡染不再遥远
——记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入选人杨云
□ 卢思雨
▲身着隆林偏苗服饰的杨云向学生们教授蜡染技艺。
▲杨云(中)展示作品。
 

2023年6月,杨云以隆林苗族刺绣项目从806人中脱颖而出,成为20位首批入选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的非遗传承人之一。此时,1980年4月出生于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的杨云已经从事苗绣和蜡染30余年,她创办“乐秀工作室”,刺绣、蜡染作品多次获“八桂天工奖”“百花杯”“金凤凰”“花山奖”金银铜奖,出版过原创蜡染图画书《百褶裙》《牛角梳》《百鸟衣》。她是百色工匠、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还是广西民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等大中专院校的民族工艺外聘教师。

据传,苗族没有文字,无法书写记载,苗族女首领兰娟为了纪念南迁历程,就用彩线记事的方法在衣服上刺绣,见山绣山、见水绣水,一缕红色记录一次血战,一个标记代表一个住处,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地方时,从衣领到裤脚都绣得满满的,这就是苗绣的由来。

从此,苗族女人就以布为稿,以针作笔,以蜡为墨,用苗绣、蜡染“记事”,把苗族的人文以不同的纹样“写”在布上,“穿”在身上,“行走”于天地间,故苗族服饰被称为“行走的史诗”。

隆林苗族传统服饰由头帕、上衣、摆裙、绑带及各种配饰组成,融合了纺织、蜡染、刺绣三大手工技艺。于苗族女人而言,纺织、刺绣、蜡染是最基本的生活日常,也是必备的手艺,但要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则需要“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历练和“铁杵磨成针”的信念。近日,笔者走进乐秀工作室探访隆林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杨云的刺绣蜡染人生,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行走几十万里,学会百余种针法

苗族传统服饰是苗族历史文化的“记事本”,是以刺绣、蜡染出不同的纹样进行传承表达:大圆圈及圈外的点是太阳纹代表太阳,横纹表示河流,卷草纹代表花草生长,鱼骨纹因位置、长短不同,分别代表稻谷、油灯、攀梯,骨头纹是为了纪念恩人:狗。传说,在灾荒年代,是狗到天上找到粮食救了族人。形态各异的弧形纹是祭祀场景和表示马牛羊的足迹,无数回环式的方形纹、几何纹是祖先曾经拥有的村庄、城市,云纹、水纹、波纹、菱形纹是田地和劳作场面。各色丝线花草是宽广无边的土地及万物,黄色代表稻田,白色代表河流,黑色代表篱笆,黛色代表炊烟。

这些不同纹样像密码一样吸引着杨云,她从小就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民族“历史书”最优秀的书写者和传承者。

16岁那年,因为母亲过世,初中毕业的杨云放弃学业,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的集市上,一边靠着刺绣蜡染手艺挣钱供二姐杨斌上大学,一边在“纹样密码”中编织书写梦想。

传统的东西如果无法融入时代的元素,就不能吸引大众的眼光,终究没有持续下去的生命力。基于有了这样的认识,杨云在2002年第二次走进课堂,到南宁进行了一年的服装专业设计培训,然后到广东汕头从事服饰、布偶、印花设计制作和产品销售。2009年,杨云回到南宁成立了乐秀工作室,并无数次前往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地拜访手艺人,潜心研习苗绣针法和蜡染,还积极参加各种竞技比赛。

“参加比赛就像照镜子,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能看到别人的优势和长处,能提高眼界和技能。”杨云说。

21年来,杨云行走几十万里,拜访了数百位手艺人,购买了几百件刺绣蜡染物件,学会了百余种针法,掌握了不少蜡染技艺,刺绣蜡染作品《富贵呈祥》《云起龙骧》《地戏脸谱》等多次获得大奖。

“故”与“新”融合,让传统“接轨”时尚

杨云收藏了500多件(套)全国各地苗乡的刺绣蜡染物件,从中不仅学会了针法,弄懂了各种纹样承载的历史文化,还找到了传承、创新的思想。服饰《窈窕》《苗与时代》等作品中的绣饰、蜡染部分设计灵感正是来自那些收藏物件,针法、纹样也融入了时尚的创新思想,使款式、色彩、纹样“表达”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这两件作品分别在2018年、2020年获“八桂天工奖”银奖,《苗与时代》还获得第十四届“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赛”铜奖。

将民间故事与古老的苗绣蜡染及服饰文化相结合创作,并以图画绘本的形式呈现,这是杨云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吴烜一次大胆的、全新的尝试,为苗绣蜡染的“故”“新”融合写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牛角梳》《百褶裙》《百鸟衣》是杨云和作家吴烜共同创作的3本图画绘本。吴烜负责对传统故事进行全新创作,杨云负责用苗绣蜡染表现,这在广西尚属首次,并取得了诸多荣誉:《牛角梳》《百褶裙》入选2023年农家书屋重点推荐书目。其中,《牛角梳》长卷入展最美小康路——中国西部民间工艺主题创作展;《百褶裙》成为2022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原创插画展唯一一组以非遗技艺为插画的入展作品。中国民族博物馆副研究员贺琛说,《百褶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童书,将苗族的非物质文化编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符合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能提高儿童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感受能力。

“把苗族传统故事与民间技艺结合起来,做成独一无二的图画书,让孩子在全新的阅读体验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吴烜说,这是一次蜡染和刺绣在原乡、参差、输出之间的完美表达,既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愉悦身心,也可以成书教化一方。

留住“故”魂,融入“新”思,让每一个手艺作品的内涵和外在都具有地域特色和独一无二的思想性。这是当下苗绣蜡染的生命力所在。

在贵州安顺天龙屯堡采风时,杨云对傩戏“脸子”(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的彩绘面具)产生了兴趣,决定用自创的“3D立体垫高绣法”绣一幅既有贵州风味又有广西味道的《脸子》——在苗绣剪纸垫绣的基础上,用棉花代替剪纸,一层一层地把需要凸出的部位垫出一定的高度(最高垫到3.5厘米),然后再施以各种针法进行刺绣。这幅用时一年多、实现苗绣与傩戏“脸子”融合的作品《脸子》,在2019年荣获“八桂天工奖”刺绣类银奖。

另外,杨云从兽头门环中获得灵感,将龙之九子铺首衔环的形象移植到女式手提包上,靛青染的布面、多种针法绣的龙首、铜质圆环的手提,代表着“福寿圆满”的象征意义,在泰国展出时很受关注。她还利用蜂蜡可熬出多种颜色的特性,创作了不少蜡版画。其中,组画《感党恩·苗家儿女的小康生活》就以蜂蜡从淡黄、棕褐色至黑色等十几种颜色将桂西苗家人勤劳致富、百鸟共贺建党100周年的场景以回归质朴的颜色呈现。这幅透着泥土芳香和蜜蜡清甜的作品获得2021年“八桂天工奖”银奖。

用心传承, 让苗绣蜡染不再遥远

与其他非遗传承人重在发挥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不同,杨云更多的是专注于推广、分享、传播非遗的文化理念和培训苗绣、蜡染的手艺,让更多的年轻人因为热爱而来学习、传承。

重要节日,参加交流活动、外出讲学,或是开展团建、研学,杨云都会穿上一身纯手工制作的隆林偏苗服饰出行。“做这些活动,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杨云说,站在人群中推广、分享、传播、培训苗绣蜡染技艺时,一身绚丽的衣裙能明确地表达“‘我’有多么精彩”,无声胜有声地传递什么是非遗,非遗好在哪里?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现“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时,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习近平总书记用“精彩”二字形容苗绣,使杨云很受鼓舞。“现在的苗绣不仅仅是苗族人的‘历史书’,是国字号非遗项目,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口中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的产业。”她说,习近平总书记对苗绣的关心关爱,唤醒了大家的民族文化记忆,让她觉得责任重大。

“苗族没有文字,苗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由妈妈以刺绣蜡染的方式传承给女儿。女人们身上色彩斑斓的纹样就是苗族的史诗传承,也是苗绣蜡染的灵魂所在。”杨云一边说一边分享从母亲那里传承下来的文化密码,和她在学艺时寻找、感悟到的历史文化、背景、故事,以及在非遗传承道路上的感想和体会。

只有通过传承和创新,才能让承载数千年民族记忆的苗绣、蜡染赋予更多的新时代意义,才能激发更多人对民族文化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陆雨琼、张月梅、陈红英、龙腾……这些都是杨云在非遗进校园活动和大中专院校教学中带动起来的学徒。对于学艺人,杨云都倾囊相授,像当年母亲、姐姐指点她一样,一边传授技艺,一边讲述“纹样密码”,还一起创作作品参赛、参展。“创作作品参加比赛是对自己技艺不断打磨精进的一种重要推力,获奖和入展最能提升自信心,也是最低成本的宣传,而且效果也最好。”杨云说,陆雨琼已经掌握了30多种针法,作品《花团锦簇》在2019年获得“八桂天工奖”鼓励奖,其他人也各有所成,有的已拥有了自己的店铺,有的也跟着她积极参与非遗传承活动。

从市、县、乡(镇)到村(社区)的培训班,从新阳路小学到广西民族大学的课堂,从“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展演到赴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交流,杨云一直坚持用教学和作品展示、宣传、推广着非遗文化。她说,有了民间手艺人和协会、公司、馆、坊的主动参与,苗绣蜡染才能有生生不息的传承。

传承传统手艺,弘扬民族文化,杨云她们一直在路上。未来,她们会与更多的大中小学校、社区、社会组织和同行合作,在产品创新、市场化运作方面做更多努力,以指尖经济推动指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会努力把已掌握的100多种苗绣针法和蜡染技艺,以文字、视频、图片和物件的形式留存下来,让技艺在传承中永生,让苗绣蜡染在传承中越来越精彩。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