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族作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在秋的景深里弹铗长歌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秋的景深里弹铗长歌

□ 韦光勤(壮族)
▲龙殿宝的部分著作。
 

1

多年以前,曾经有人跟我提起过,龙殿宝其实并不姓龙,而是姓郑。听完之后,颇为诧异。

“吾父讳殿宝乃龙岸长斗郑国枢公之子。”这是墓碑上赫然镌刻着的一行字,清晰,冷峻,铁板钉钉。为了印证这句话,我对龙师母进行了采访,并前往龙岸长斗拜访了郑氏宗祠,访问了白眉皓首的乡老。一番行走下来,最终确认:龙殿宝并不在横岸出生,他的出生地在龙岸的长斗,是如假包换的郑氏子孙。

“文振玉其中国秉,绍述前辉有达人。荥阳世业家声大,经学词章永著名。”这是郑氏书写在祠堂的字辈诗。按照字辈排行,龙殿宝的辈分当为“秉”字辈,要是起了学名,他应当叫做“郑秉X”,是龙岸郑氏的第七代孙。

2

龙殿宝的母亲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横岸村龙家的女儿,名叫龙爱兰,新中国成立前嫁与郑国枢为妻。新中国成立初期,丈夫去世后,龙氏便失去了依靠。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龙氏便带着年仅6岁的龙殿宝回到横岸的娘家生活。

仫佬族地区有一个古老并延续至今的习俗,但凡是外姓人口想要在一其他村落立足,须得将原来的姓氏改为当地的姓氏。于是,原本姓郑的龙殿宝便改姓龙,成了龙氏子孙。

作为农村妇女,龙母深知“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的道理。一天到晚在田地里死扒苦做,以赚取每日的口粮。龙母明事理,识大体,但凡村里有搭桥铺路和修建门楼之类的公益事业,她都尽己所能捐钱捐物。龙母深知识文断字的重要性。因此,待龙殿宝一到上学年纪,就把他送入当地小学读书,祈望他肚里装点墨水。龙殿宝也特别争气,凡事不甘人后。他聪明伶俐,嗜书如命,经常是手一拿书本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为了支持和鼓励龙殿宝读书识字,她甚至把本来作为口粮的谷子卖了,凑钱供龙殿宝上学,给他买书。

望子成龙心切的龙母,以农村妇女特有的勤劳和坚韧,揽下家里家外所有的农活,为龙殿宝挤出宝贵的读书学习时间。然而,在当时那个处境,活下去才是王道,任何不切实际的想法都是不合时宜。被繁重农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龙母,便没了以往的好脾气,经常训斥“懒惰”和“不懂事”的龙殿宝。有一次,龙殿宝看书着了迷,把帮助母亲做农活的事完全抛诸脑后。为此,母亲很生气,大声骂他:“以后你就听那本书要吃的了!(方言意思是指望那本书过活)”

1969年,龙殿宝与回乡插队知青龙艳英结婚。龙艳英的父亲龙光春是柳北游击队队员,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地方,曾在宜山专署公安部门工作,后来去劳改场监管犯人,再后来又调到金城江税务局东江税所工作,在运动中不幸去世。龙艳英与龙殿宝结合,算是柴门对蓬户——“门当户对”。

一次偶然的机会,龙殿宝得知妻子的叔叔手中有一本《新华字典》,心中十分羡慕。身无长物的龙殿宝一咬牙,用一条牛皮皮带换来了那本字典。

正是这种善于抓住上天赐予的任何一次学习机会的韧性与自觉,再加上多年的勤勉奋发和日积月累,让本来高小文化的龙殿宝拥有了大专文凭,并最终成为一个学养深厚受人景仰的学问大家。

3

罗城有一个赫赫有名的文化大院,罗城的文化人基本上都集中在这里。大院里的氛围极好,人与人相处极为融洽。他们每天不是写文章、写戏,就是喝酒聊天,苦中作乐。他们活得很特别,被视为“另类”。他们聚会:“食与宿兮均自理,无钱搭车靠脚长。”他们鼓励人:“我做初一,你做十五。”他们的日常:这家的炊烟飘过那家的天井,那家的酒菜上了这家的餐桌。他们相互知根知底,日子过得像玻璃一样透明。

他们逼仄的客厅,经常坐着从乡下来的三三两两的业余写作者。他们高声谈笑,肆无忌惮。家里的女主人早已司空见惯,处之泰然。为了从干瘪瘪的日子中充实点内容,找点乐子,他们经常在酒酣耳热之际当面相互“揭短”,给对方起外号,比如“革命头”“唐老鸭”等等。龙殿宝那个尽人皆知“龙老退”的雅号,就是从那时得来的。闲谈之间提起,大家都心照不宣,粲然一笑,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轻松愉悦的气息。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匮乏,大家生活都不富裕,经常入不敷出。每天都得节衣缩食,量入为出。偶尔出一趟差,心里总是想着家人,省吃俭用,给老婆孩子买件把大衣和鞋帽之类。由于人不在身边,只能“隔山买羊”。结果买回来的大衣鞋帽不是大了长了,就是小了短了,没办法穿。退又不能退,转手又没人买,苦恼万分。龙殿宝得知后,便急匆匆跑过来,左右翻看,上下打量,然后照单全收,既解除了同事的烦恼,又省去了自己跑商店的麻烦。这样的事时有发生,久而久之,同事们便给他起了“龙老退”的雅号。

4

龙殿宝外表儒雅,是个典型的白面书生。然而,他做起事来,却有一股狠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1990年,广西师范学院的过伟教授找到龙殿宝,计划要出版一本《仫佬族文学史》。

按照分工,龙殿宝负责撰写1949年以前的仫佬族远古文学,以及仫佬族近代文人文学等几个章节。接到任务后,龙殿宝心中暗暗叫苦。他所负责的章节没有任何现成文字资料,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其难度外人无法想象。课题组之所以找到龙殿宝,就是看中他是仫佬族人,熟悉仫佬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发展状况,认定只有他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在撰写近代仫佬族文人文学时,龙殿宝首先就想到了本村前辈龙谢兰。龙谢兰是仫佬族文学先驱,写有一本诗集《十年吟咏集》,民国三十七年七月(即1948年7月)由桂林文化供应社公开出版发行。他是罗城第一个出版个人作品集的仫佬族文人,《十年吟咏集》也是仫佬族第一本文人诗集。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龙殿宝听说一个姓吴的中学老师手上有一本龙谢兰的《十年吟咏集》。于是,他便急匆匆登门求借。在用心研究一番之后,龙殿宝激动难耐,欲罢不能,情不自禁地为龙谢兰的诗作写了一篇评论,极力向世人推介这位仫佬族文人。随后,出于文人的良知和文化的自觉,龙殿宝将诗集复印一份,邮寄给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存档。后来,不知为何,吴老师手中的那本诗集无缘由地丢失了。好在龙殿宝心思缜密,未卜先知,为仫佬族文人文学保留了第一粒火种。

多年后,龙殿宝当年所整理的龙谢兰诗集,随着他的离世也没了踪影。为了收集整理龙谢兰的诗作,为罗城保留一丝悠远的文脉,我四处打听、搜索,都没有着落,诗集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找到龙殿宝的二公子远宏。幸运的是,远宏凭着记忆,在凌乱的故纸堆中翻出了诗集,让我惊喜万分。

5

或许是身世的缘故,龙殿宝的低调和谨慎是出了名的。他一辈子始终恪守自己的为人准则:多做事,少做声,甚至只做事,不做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他携着《仫佬族文学史》《仫佬族民间故事选》《罗城歌谣集》等专著,登上中国民间文学的广阔舞台并频频获奖时,他始终保持心绪平和,表情淡定,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对他而言,已经做完的事,就像撕掉的日历一般,就此揭过,一切从头开始。

龙殿宝的职业生涯始于“布衣”,也终于“布衣”。1969年3月至1978年5月这近十年的时光里,龙殿宝以“民办教师”的“布衣”身份,在当地乡村小学、中学校园里教书育人,挥洒青春。1978年5月转为公办教师后,先后在东门镇第一、第二小学任教。1981年8月,龙殿宝调到罗城文化局。三年后,业务能力出众的龙殿宝被委以重任,担任县文化局副局长,一年后又兼任了县文联副主席。

作为文化官员,龙殿宝察觉到了自身学历的不足。1988年9月,他到河池地委党校读了大专。两年后,顺利毕业,回到原单位工作。1991年6月他又调到河池日报社,从事他更为钟爱的文学编辑和新闻记者工作。

6

“罗城自古文章好,莫遣先人有憾声。”刘名涛先生当年的告诫,如夏日惊雷,时不时在耳边炸响。龙殿宝是罗城“文章好”中的一个,不停地给先人争脸。然而,正是这“一个”,让孤独生长在罗城文学土地上的幼苗得以淋浴温暖的阳光。同时,他还是一个文学造诣深厚的仫佬族文艺家,一个典型的“眼睛向下”的文人,时常在月明星稀的夜晚行走在文学的田间地垄,对生活在乡间的文学创作者关爱有加,不仅关注他们的文字,还关心他们的生活。罗城的文人不少,但像龙殿宝这样对文学后辈扶上马又送一程的并不多。只有长年在乡间行走,熟知乡间泥土芬芳和民间疾苦的文人才有如此情怀。在这一点上,龙殿宝可谓功德圆满,是一个真真正正不可多得的独特的文化长者。对于那些在茫茫黑夜中孑孓独行的基层文艺创作者来说,龙殿宝无疑是矗立在文学旷野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在文学的茂密丛林中,千言万语凝成的一声声“龙老师”,响彻天际,不停地在基层写作者的耳畔和心中久久回荡。

2006年,退休后的龙殿宝,回归“布衣”身份。然而,他仍以巨大的热情关注并参与家乡的文化建设。他牵头主编的《仫佬族古歌》,2009年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那本由他和仫佬族学者银建军教授执行主编的《仫佬族通史》,填补了仫佬族历史的空白,具有开创性意义,2012年,该书获得第十二次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是他人生的又一高光时刻,也是他人生谢幕前的最后一抹光辉。

7

“以后你就听那本书要吃的了!”幼年时母亲这句责备龙殿宝的气话,像是一个精准无比的预言。龙殿宝果然在“那本书”里找到了吃的,并且在养活自己的同时,还为了供养“仫佬族文化”这本大书,奉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罗城横岸是龙殿宝《凤凰的故乡》,他长年累月《走在秋的景深里》,独自一人在肃杀无边的旷野中《弹铗长歌》,抒发着对故土的一片热爱与赤诚。

当年,我的同学何述强在为龙殿宝撰写碑文时,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文翰留馨”的碑额和“且将书卷邀月览,漫取云岚作诗吟”的碑联。这不是恭维溢美之词,而是一个文学后辈对前辈的中肯评价,是世人对龙殿宝的深切缅怀和由衷敬意。

2014年12月18日,龙殿宝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岁。

转眼间,九年过去了!

【作者简介】 韦光勤,广西罗城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河池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26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1991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民族文学》《散文海外版》《广西文学》《红豆》《三月三》等。曾获“东西文学奖”全球征文优秀作品奖。有作品入选年度选本。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