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抱拳、左手冲锤、过马挑手……在豪迈激昂的音乐声中,柳州市鹿寨县城南第二小学的学生们由静到动、由快到慢,一招一式干脆利落、整齐划一,尽显少年风采。据了解,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2022年5月,城南第二小学举行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口梁家拳”传习基地揭牌仪式,正式成为“江口梁家拳”传习基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本土非遗文化。
是拳术套路完整、拳法特色鲜明的广西地方拳种,属广西本土唯一内家拳法,现流布于广西鹿寨县以及柳江县、柳城县和柳州市区。该拳种从清朝同治年间创立,发展至今已有150年历史,2018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梁家拳第一代创始人梁绍庄、第二代拳师梁方伍凭借梁家拳在1927年南京首次举办的全国武术大考赛中获得第三名;第三代拳师梁绍基融合了江口乡地域文化,取各派之所长,融进刚柔相合、阴阳相承的风格,展示与众不同的爆发力,拳出则指生风,套路内容也日臻完美;第四代拳师黄浩铭先后在海南、广东成立武馆,使江口梁家拳的传播范围更广。随着一代代人的不断传习和开枝散叶,江口梁家拳的社会影响日益深远。
江口梁家拳套路结构朴实,动作迅猛流畅,刚柔结合,它以意行气,以气发力,虚实结合,富于变化。拳术套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散手。初级有小连环、大连环、八仙过海、三十六点,中级有猛虎下山、全争、四大伏虎、龙虎相会、挢手连环,高级有四雄伏虎、鹰手连环拳、十八卦第一回合、鸳鸯连环腿、九龙渡海(八阵图),散手有散手秘诀术。同时,配以器械合成的套路有铁牛玉石刀、十字梅花刀、乌龙剑、十八罗汉棍、双头棍、鹰爪双头棍、绳鞭、十三太保(流星赶月)等,种类繁多。
在拳法上,它运用吞吐沉浮,缠绵相随的功力,由背发力吐肩至手,出手敏捷连贯,力抵掌上,呼呼风响,大有击石欲碎之势头;在腿法上,则有挟、错、踩、蹬、踢、踩、扫、摆、踏、勾之变化,脚发力则由臂输,把双手寻常的劲力运用至腿上,实有脚踏猛虎之威力,其中铁腿技“鸳鸯腿”堪称一绝。
江口梁家拳属内家拳,以练气为主,提倡静如虎,舒心养气,故不仅能强身健体,也可怡神悦目,延年益寿。该拳练功方法主要采用“站桩”“使气”法练习基本动作,它主张攻敌远则用手足,近则用肘膝,攻防时运用推撞拦截,顶震靠贴,擒拿抓抱摔等技法,还主张避实就虚,出奇制胜。外在的用手、眼、身步法,内在的用心神气力功,然后才能达到攻则破,守则固的目标,一招一式,掌掌生风。此外,它还有门规“十三条”“十不许”“三慎”“五戒”等。
江口梁家拳与壮拳、瑶拳、苗拳、侗拳、洪家拳等并立,现已编入《广西拳械录》和《中国武术大辞典》,2022年,参加鹿寨县“5·23”全民艺术普及日系列活动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活动,2020年在柳州市第三届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公开演出、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鹿寨篇—传承记)节目录制。近年来,在鹿寨县第一幼儿园、鹿寨县城南第二小学、鹿寨县鹿鸣中学、鹿寨县城中小学、鹿寨县实验中学、鹿寨县江口乡中心校均设立武术传习基地,让江口梁家拳作为特色课程走进校园,让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熠熠生辉。
江口梁家拳蕴含着深厚的武学精髓和武术精神,讲究身心合一,练武先练心,拳术继承和发扬了宽容、忍耐、坚强、仁义、尊师爱友的武德修养。中华武术,源远流长,锻炼的是身,修炼的是心,发扬的是精神。
(鹿寨县文化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