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晓娟、张淑云、罗莹钰所著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女性书写》一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终期成果,今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现当代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女作家及其创作为研究对象,从女性意识与女性经验的角度,审视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呼应,她们书写的文本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中华文化在这样的女性书写中得以传承、创新。目前关于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综合性研究较少,主流的批评话语仍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价值来观照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忽视了隐含其中的女性立场,以及女性身份带来的文化、审美价值。该书的面世正填补了这一空白,具有非凡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统一体,在这样的文化格局下,55个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一起组成了花团锦簇的中华文化大花园。进入新时代,为延续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文化成果,党中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党的十九大更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尊重包容的基础上强调一体,既展现多元的包容性与带来的优势,又强调多民族的凝聚力量,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建共享的文化意识凝聚而成的。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土壤滋养出少数民族文学的花朵,而这些绚丽的民族文学又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不仅传承了本民族文化,还认同、传承着整体的中华文化,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惟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唤起中华民族的共同性自觉,一齐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女性书写》一书作者的敏锐之处在于指出其中属于女性的部分,指出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被遮蔽的少数民族女性文学。长期以来,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著作颇丰,而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未得以足够的重视,更鲜有从女性书写的角度去审视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问题。这部著作的意义由此突显,即寻得一个双重视角的交汇点,其中一条线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另一条线则是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以此为落点,辉映出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多彩景观,生动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便是处在文化边缘,少数民族女作家们仍坚守女性立场,以独特的女性经验和意识,审视、反思现代化背景下本民族文化,同时言说着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书中所讨论的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至现代理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而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实践便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女作家笔下的民族故事异彩纷呈,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内核难以磨灭。作者发现,她们延续着中华传统审美意识,致力于书写和谐之美,在现代语境中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并能够自觉地再认识、再创造,彰显出主体自信,少数民族女作家以手中的笔,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创造。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极为详实的理论研究,下篇则是文学个案分析,显示出研究的严谨性与完备性。上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学说和毛泽东女性解放思想,从文化身份、地域文化、审美关照、文化记忆、文化创新、女性叙事等角度架构理论。如此巧思,一是为下篇的文本细读打下坚实理论基础,二是从不同侧面、从宏观角度阐释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形成原因及样貌特点,使得下篇的微观个案分析随之欲出。下篇聚焦于获得“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选取了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回族、布依族、彝族六个少数民族女作家的优秀作品展开分析,通过文本微观诠释少数民族女性书写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传承与创新。一组组文学个案与上篇的理论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各个民族的女性文学都在经历着文化认同、审美表达、文化创新等环节,同时,作者还注意到了各民族女性文学作品中独特之处:满族女作家的共荣共生文化意识,草原文化对蒙古族女作家的影响,达斡尔族女作家笔下的神秘美学,回族女性文学中的生命意识,布依族女性文学融合古今的美学意蕴,彝族女作家坚守的诗性传统……作者在结语中指明,在这些独特的闪光点背后,是“多元共生、互补互融的中华文化传统”在发挥作用,这些闪光点最后都是聚拢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底子上来,在“共性”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个性”才得以彰显,显示出文学创作在文化传承中的审美价值和独特作用。
在上篇的理论架构中,该书开篇并未直接探讨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认同问题,而是先从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文化身份入手,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作者敏锐捕捉到少数民族女作家拥有特殊的文化身份,是由地域、族别、性别三种属性共同构成。多重文化身份决定了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写作姿态,决定了她们如何带着民族的、女性的声音与现代社会对话。谈及文化身份,便涉及身份认同问题。该书作者告诉我们,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多重文化身份认同是通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来完成的。她们的作品不但书写了本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还展现出本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融合的内容,甚至以文化自觉的姿态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该书作者明确指出这些关键点,凸显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广博的文化包容性。此外,该书充分挖掘了女作家创作中独特的审美关照,这是女性身份带来的独特视角。女作家从边地文化中汲取文化传统,创造出思乡恋乡的美学,挖掘独属于她们的空间化美学;同时,她们还在自然美学的感召下关注女性生命和女性自我,以美的眼光对生命发出终极追问。因此,文化身份是一个极佳的切入点,使得文化认同、女性经验、女性审美观照等方面交相辉映,映照出少数民族女性书写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认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自生发以来便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该书另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是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思考文化认同与传承问题。此处的空间既指承载地方文化的地理空间,也可以指文学中构造出的叙事空间。譬如,江南文化是从奇山秀水、湿润气候等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因此从这里成长的少数民族女作家具有安静、自由的诗性品格。书中以壮族女作家岑献青为例,生动论述广西山水滋养文学创作的过程。除了地理因素,老屋、旧屋、庭院也是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心灵居所。老屋承载着对传统家文化的怀恋,其实质是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象征,在她们的书写中完成民族地方文化的回顾与审视。在封闭的庭院中,女作家的思绪并未困在此处,而是将庭院化为独属于女性的天地,让角色徜徉其中,使得女性的创造力得以释放。从文化空间的角度剖析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可以说是该研究领域内的创举,据此透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文本生成原因,明晰文本中细腻的女性意识,反映出少数民族女作家对中华文化的深切关怀。
《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女性书写》是一本极为扎实的研究著作,凝聚着三位女性研究者的心血。该书论述的中文文学作品达七十部之多,参考文献上百篇,如此浩繁的材料在三位研究者的笔下精妙合一,生动诠释了女性研究者细致严谨的治学态度。随着该书拓展的研究视野,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领域前景广阔,仍有深入挖掘研究的空间。
(作者为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