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灵山烟墩大鼓
桂黔各族同胞庆瑶年 喜迎高铁进河池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8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风文韵
灵山烟墩大鼓

□ 覃雅妮 覃湘湘 卢 生
▲给大鼓扎红绸,寄予希望。
▶热闹震撼的会鼓现场。
▲高大的烟墩大鼓。
 

中国北有山西“威风锣鼓”,南有广西“烟墩大鼓”。灵山县烟墩镇击鼓迎春的风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时代赋予这一古老习俗新的生命。现在,烟墩大鼓除了沿袭击鼓迎春之俗外,还常在大型文体及庆典活动中威风亮相,震撼全场。

烟墩大鼓习俗发源于广西灵山县烟墩镇,广泛流布于烟墩镇附近的横州市(原横县)南乡镇部分村庄,灵山县的三海、平南、沙坪、旧州等镇各村庄,几乎村村都会制作并保留有烟墩大鼓。这一带的世居民族为壮、汉族,当地人为庆丰收、贺瑞年、辟邪消灾、保护村屯人畜平安,世代流传一种以鼓乐演奏形式的民俗活动,据传该习俗已有上千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烟墩大鼓起源于秦汉时期,最初为战场用器,再发展为传递战争信号和驱赶猛兽的鼓具。在当地有许多民间传说,一个传说称在烟墩南部石瓯山脚下的石堆、凤山等村,从前有一种野兽叫“年”,其性情十分凶猛残忍,出没时常常吃人。当地人为了赶走这种凶猛吃人的野兽,便以击鼓把野兽“年”赶走,并用鞭炮一齐驱赶。因大鼓的声音十分雄壮震撼,击鼓发出的鼓威也能驱走甚至杀死各种害虫。另一种传说称在烟墩北部邓塘、六局村一带,古时有一位武将,十分爱好打大鼓,也十分爱武术,认为扎红腰带,打大鼓有旺气,还能强身健体。就这样,烟墩大鼓逐渐发展为寓示平安、祈福、辟邪的一种民间习俗,家家户户阵阵的擂鼓声,代表好年瑞景、五谷丰登。

烟墩大鼓构造别致,用樟木或楠木等优质原木制作的鼓桶与鼓脚自然连为一体,用竹篾将牛皮制成的鼓面与鼓桶绷紧,再用鼓桶底部的鼓楔进行调节便可调出理想的鼓音。大鼓身高一般为1.5-1.7米,鼓面宽0.7-1.2米,高矮不一。鼓形古朴粗犷、高大端庄,鼓声浑厚洪亮、震撼力强。组鼓可演奏高、中、低音,声部清晰,层次分明,并配以锣、钹、唢呐等进行伴奏,鼓韵优美,声如雷鸣,地动山摇,时刻扣人心弦,振奋人心。

烟墩大鼓的古老习俗从每年的除夕开始至元宵节结束。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生日、婚嫁、“壮族三月三”等重大节庆活动中也会融入烟墩大鼓。烟墩大鼓习俗分为祭鼓、启鼓、会鼓、赛鼓、拼鼓、谢鼓等仪式规程。祭鼓仪式上,师公班首虔诚地向上苍呼唤鼓神和各方神灵庇佑当地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保护村屯平安吉祥。随后,祭鼓完毕,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击响古老的大鼓,接着,在“鼓头”的带领下众鼓手挥槌击鼓,由此拉开启鼓序幕。启鼓后至正月十五,各村屯便轮番举办会鼓、赛鼓和拼鼓等习俗活动。会鼓是由村内外若干个鼓队的聚会表演。赛鼓则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比赛,赛鼓中各鼓队角逐非常激烈,往往难分高低。拼鼓拼的是哪队的大鼓更响、哪队的动作更整齐、哪队的击鼓持续得更久。在活动时,各村把大鼓抬到祠堂或社公、村中晒场上尽情敲打直至天亮,随后村与村之间搬出家中的大粽、粉利、腊肉互请吃食。尤其在晚上,鼓声穿破夜空的寂静,阵阵渗入人心,激发人们热爱大鼓的情感,让人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元宵节后,各村屯举行谢鼓仪式,一年一度的烟墩大鼓活动便宣告结束。

现烟墩大鼓习俗保留有《打鼓赶龙的故事传说》《区将军制鼓平战乱》等民间传说,同时收集有多本《鼓庆新春》《烟墩大鼓习俗及其特点》《烟墩大鼓》《打鼓会》等鼓谱和书籍。烟墩大鼓习俗历年来多次参加“壮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主会场活动,并参加广西卫视《民族文化·广西民间乐器》节目录制,在钦州的各大活动现场是不可缺少的民俗项目。

沙场点兵鼓士气,鼓声阵阵唤春雷。这一鼓,承载着千年来的勇敢、忠诚与机智,这一声,恍然已回响千年。在鼓声中,岁月漫长,史事有味,烟墩大鼓的雄风依然飒飒振人心。

(灵山县文化馆供图)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