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醉成一汪月
失去
仰望鲁院
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村民驾驶农机收割早稻
公示
公示
牛人老壮满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8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仰望鲁院

□ 卢伟益(毛南族)
 

2015年3月的一天下午,时任河池市文联秘书长、诗人寒云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要推荐我到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班学习,为期三个月,叫我把相关表格填好交给他。接到电话后,我兴奋得一夜都睡不着。

我不敢怠慢,连忙按照寒云的要求填写好相关材料,并提前交给了他。过了几天,寒云告诉我,材料已上报,让我提前履行好请假手续并耐心等待。

当时我担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事务较多,能不能脱产去学习,心里没底。我小心翼翼地把情况给时任县人民政府县长黄炳峰作了汇报。黄县长听后,兴奋地笑着说:“这是好事,是大事,也是难得的机会。你放心去学习吧,后面的事我帮你协调解决!”黄县长干脆利落,批准了我三个月的长假。

等待的日子我特别的激动,想象着到鲁院学习的种种情景,以及与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作家朝夕相处,相互交流,碰撞思想的场面,我常常是梦中带笑,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为了这一天,我早已期盼很久,一路不断地奋斗着,追寻着。

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习作,不论白天晚上,一有空就“爬格子”。写好后用复写纸誊写两到三份分别寄给文学刊物,当然,它们最后的结局都是石沉大海,没有半点回声。

后来,我开始审视自己,查找原因,发现自己的写作技巧还停留在表面,文字和构思也很欠缺,作品与刊物发表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为提升写作水平,我开始留意文学培训方面的信息。看到几家文学函授院在招生,但高额的学费让人望而却步。为解决学费难题,我一边劳动,一边报名参加乡里举办的新闻写作培训班,摸索如何写新闻稿。很快,这条路缓解了我的经济窘境,我陆续收到县广播站寄来的稿费,虽然不多,但也是一份劳动后的收入。

写新闻上了手,我便在这条路上勇往直前。但是,文学梦并没有因此而搁浅,面对比我个子还高的一大摞退稿信,我没有气馁,仍然废寝忘食,马不停蹄地朝着我梦想的目标前行。我先后报名参加了河北函授文学院、广西函授文学院、柳絮文学函授院等文学院的培训学习,还自费订阅了《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当代》《广西文学》《柳絮》《金城》等刊物,边读边写,边写边悟,寒暑不辍。

1984年10月,《河池日报》创刊,我除了给县广播站投稿之外,也尝试着给《河池日报》投稿。在编辑老师的细心修改下,我的新闻稿件相继见报。1984年7月,我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文学创作班培训,不久就在《环江文艺》刊发了诗歌处女作《毛南山乡二章》和小说处女作《朦胧的夜晚升起了月亮》,看到自己的诗歌和小说变成了铅字,激动的心情是无法言表的,更给我的写作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毛南族作家谭亚洲先生是我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记得参加训班时,他白天给我们授课,谆谆善诱,晚上又单独给我们开小灶,边喝小酒边谈文学,给我们谈他的创作之道,享受他的作品之醇。他教我们如何“定主题、抓思路、找技巧”,鼓励我们敢于创作,大胆创新,使我在写作的道路上找到了自信。

在我的文学生涯中,河池日报副刊是我创作的摇篮,写作的园地。2002年8月26日,该报副刊首次编发我的小诗《山里的六月》,使我激动不已。之后,小诗《春雨》《逝去的岁月》《往事》等频频见报。2004年11月14日,小小说《想说我爱你》也在该报刊发。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共有40余首诗歌和近50篇小说、散文在河池日报副刊发表。

我永远也忘不了河池日报的领导和副刊编辑黄绍峰、黄高德、王进、韦颖捷等老师,他们一直关注着我的创作,在背后默默地付出,编发了我很多的小说、诗歌和散文,他们永远是我文学创作的恩师。

2015年,河池市委宣传部计划出版《河池作家文选》系列丛书,市文联给我一个名额,让我有了出版书籍的宝贵机会。我将自己多年来发表在《广西文学》《河池文学》及河池日报副刊上的小说汇编成集,并取“大事”作为书名,该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尽管我所发表的文学作品还很粗糙,但这些文字都是我汗水和心血凝结的产物,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为我打开一条通往鲁院的道路,让我走进更广阔的世界,得到更大的进步。

苦苦等了一个多月,我仍没有收到被鲁院录取的消息。我有些坐不住了,拨通了寒云兄弟的电话。寒云说:“不急,不急。很快就会有消息。”我苦笑一声,说:“兄弟,可别让我白请了这个假哟!”

有些事情,似乎期望太高,失望就越大。又过了大半个月,就在我翘首以盼之时,寒云兄弟的一个电话,像一盆冷水,将我熊熊燃烧的激情之火浇灭殆尽。

“老卢,鲁院之事,因超龄原因流产了。”寒云在电话那头半认真半玩笑地说。而我在这边整个身子都僵硬了,呆呆地立在办公桌前半天没有做声。我的梦想破灭了,头上的天也仿佛塌了下来!

鲁院就这样与我失之交臂,鲁院成了我心目中的空中楼阁。不能到鲁院进修学习,或许是我今生的一大憾事。在这之后的岁月,我只能在心里默默仰望鲁院,也许“鲁院”这两个字,会继续鞭策我在文学的广阔田野上笔耕不止,不言放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