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族宗教动态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南宁:三举措推动首府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三江:暑日侗寨人气旺
靖西:“三聚焦三增强”赋能非遗传承
罗城东勇村:“红色网格”圈画文明乡风“满格”幸福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8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靖西:“三聚焦三增强”赋能非遗传承

 

靖西市立足“边”的特点,创新工作载体,围绕“文化固边”“产业兴边”需求,通过优化非遗传承机制、创新发展融合机制、推动非遗融合机制等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有效发挥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引领作用,在南疆国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措并举,聚焦“传承弘扬”,持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力。一是开展“非遗+研学”活动,发挥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主阵地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普及和传承;在景区设立绣球、壮锦展示馆,开办技艺培训班等,吸引研学游客参观学习,丰富游客旅行体验。二是推进“非遗+演艺”,以南路壮剧、提线木偶戏、壮族末伦等非遗文化为基础,打造一系列文艺表演精品,拓展文旅推广舞台。三是融合“非遗+节庆”,在节假日开展非遗展演、非遗美食展、非遗摄影图片展、非遗体验专区等活动项目,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目前累计邀请壮锦、末伦、绣球、剪纸、花灯技艺等非遗传承人走进市区10余所中小学和景区教授手工制作技艺、演出授课,普及非遗保护知识,举办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系列活动2000余期,吸引2万余人参加。非遗表演演出300余场,实现旅游收入3.1亿元。

产业激活,聚焦“示范引领”,持续增强非遗创新发展源动力。选任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广西靖西梁鹏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担任靖西市工商联第三届执委会副执委职务,以统一战线“万人助万企”活动计划助力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壮族织锦技艺、靖西壮族酸嘢制作技艺、靖西大果山楂食品传统制作技艺等传承发展。以“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商农互助、文旅融合等方式,发展壮大农村妇女在自己家里“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从事绣球制作。目前,靖西市年产绣球50多万个,收入超1000万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建立市、乡(镇)、村、组、户五级传承网络,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项、自治区级名录26项、市级名录33项、县级名录122项。先后培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区级传承人18人、市级传承人5人、县级传承人7名。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前往首批国家(广西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靖西壮锦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活动。

数字赋能,聚焦“文化兴边”,持续推进非遗传播扩面增效。整合靖西市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资源,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筛选绣球、壮锦、供纸制作、花灯习俗等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百色市级33个非遗名录和87个产品的基础数据,建立靖西产品数据库;与16家企业签订产品代销协议,以短视频、直播带货、美图美文等形式在线上线下对靖西特色非遗产品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充分利用本地青年企业家商会会员绣蕴坊新阶层实践创新基地“锦绣靖西·先锋主播”专业优势和影响力,以绣球为主打产品,依托“互联网+非遗+文创”模式,围绕集基地、生产、培训、旅游为一体的非遗产品全产业链销售经营服务,在淘宝网开展“市长带货直播”“电商大集”等活动,建设以壮锦、绣球为主题的民风民俗展、非遗展示馆,进而带动当地“壮乡农民画”、提线木偶戏、南路壮剧、末伦、花灯习等文化产业,提升产业综合效能,助力非遗文化在新媒体平台传播。

(黄凤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