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向海而兴 向海图强
《瞭望》:广西如何发挥区位优势推动向海发展?
刘宁: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发祥地之一,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广西坚定向海图强信心,坚持向海发展战略方向,做大做强向海产业,实施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向海经济跑出加速度、进入快车道。2022年,广西全区向海经济生产总值、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均高于全区GDP增速。
“向海”,代表着开放的胸怀和理念。我们牢牢把握广西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一手抓主动服务,一手抓积极融入,主动与广东、海南、江苏、浙江、上海、云南等省份对接,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全力筹办第20届东博会、峰会,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瞭望》:广西为何提出打通开放发展“任督二脉”?
刘宁:中医上讲,任督二脉是人体经络主脉,任督二脉通则百脉皆通,进而强筋健骨、促进循环。
广西开放发展的“任督二脉”,一“内”一“外”。“内”,是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国家战略,促进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外”,是深化与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抢抓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和RCEP生效实施等重大机遇,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这个过程中,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具有牵引性作用。2022年,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突破8000列,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海铁联运班列辐射17个省份60个市113个站,物流通达全球113个国家和地区,正加快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时间最短、服务最好、价格最优的新通道。
2022年8月,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开工建设,备受海内外关注。项目全长134.2公里,总投资727亿元,目前正按照“通江达海、整体规划、一次建成、系统运行”总体建设方案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打造优质工程、绿色工程、廉洁工程。
2023年5月,平陆运河项目实现全线动工建设,计划2026年底建成通航,建成后将开辟珠江-西江第二个入海航道,结束广西有江临海但江海不能直接通航的历史,对推动广西及我国西南地区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瞭望》:今年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创办20周年,广西作为永久举办地,将如何更好发挥这一平台作用?
刘宁:东博会、峰会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势而生,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而兴,已连续成功举办19届,日益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平台,形成中国和东盟开放合作的“南宁渠道”,为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也极大提升了广西开放发展水平。从2004年到2022年,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额增长了30多倍,东盟连续23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东博会、峰会创办20周年。第20届东博会、峰会将于9月16日至19日在广西南宁举办,以“和合共生建家园,命运与共向未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打造经济增长中心”为主题,将举办系列助推高水平开放的边会、论坛,过去的十年二十年,通俗意义上常说是黄金十年、钻石十年,那么今日、未来就是“镶钻成冠”的十年、二十年。我们将持续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助力共建中国东盟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
让乡村强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瞭望》:广西如何推动特色农业升级发展?
刘宁:广西农业发展的资源丰富、条件优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多年稳居全国前十。广西是全国重要粮食产区和产销基本平衡区,是全国有名的“糖罐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壮乡群众增收和乡村振兴,还承担着为全国重要农产品稳价保供的使命,关系着全国人民的“口福”。
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快推动种业振兴,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区。结合广西实际,我们努力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经营好。
“土”就是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乡土资源,充分挖掘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特”就是突出地域特点,大力发展梧州六堡茶、横州茉莉花、百色芒果、容县沙田柚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推出更多在全国叫得响的“桂字号”优质农业品牌;“产”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打造更多像柳州螺蛳粉这样的网红产品,高质量建设"10+3+N"产业体系,创建一批国家级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
《瞭望》:在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方面,广西采取了哪些举措?
刘宁:我们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组织开展“防返贫守底线”专项行动和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与广东省协同推进产业、劳务、消费、人才、社会力量帮扶等领域合作,全力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翻身仗”。
目前,广西全区累计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51.79万人,经帮扶已有66.3%的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广西有接近一半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6%,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数量在全国排第五位,脱贫地区发展基础仍然薄弱。我们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当好保护广西山山水水的“二郎神”
《瞭望》:广西如何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保护好美丽山水?
刘宁:“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自治区党委出台《关于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的决定》,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坚决扛起保护秀美山水、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
我们制定实施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等政策文件,自治区、市、县三级全部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齐抓共管“大环保”格局;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实施漓江、西江等重点流域和北部湾海域修复治理,推动创建的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成功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狠抓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解决好老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2022年,广西生态质量指数位居全国第二,空气优良天数比率95.1%,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2%。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瞭望》:广西资源型产业占比较大,如何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刘宁:自治区党委深刻认识到,必须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努力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我们认真念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八字真经,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坚持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充分发挥生态、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打好“绿色牌”“富硒牌”“长寿牌”,大力推动旅游、大健康、林业、特色农业等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和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行动,加快实现糖、铝、机械、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助力构建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我们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大力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2022年,广西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8个、绿色工厂67个,低碳产品认证获证企业和证书数量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5%。
《瞭望》:广西怎样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
刘宁:桂林山水甲天下。保护好漓江山水、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是广西的重大责任。我们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推进,加快推进“一城一都一地一中心”建设,推动自然禀赋与历史人文、城市建设相融合、相统一,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广西高标准抓好规划设计,组织编制《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规划纲要》等文件;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制度,推动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成功举办首届桂林艺术节等活动,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品牌和产业融合品牌;积极推进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漓江整体保护申报地球卫士奖、申办世界运河大会等,持续提升城市品牌;有序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下足“绣花”功夫加强城市建设,在好山好水中展现城市,在人民城市、现代城市里辉映山水风光,力争做到“一砖一瓦都入景、一街一道均成文”。
诚信,是最闪亮的金字招牌、最有效的形象宣传。广西将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让广大游客来得安心、玩得开心、吃得放心,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国军 向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