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访西邻蝉唱天,鹅泉联韵忆当年。柔波每共雅词舞,笑靥频从别梦传。 花烂漫,鸟缠绵,声声祝福入吟笺。岑花闻讯调浓墨:我也封刀做谪仙。”去年夏,天等县诗联学会黄才能会长携众诗友赴靖西参加“西德那天”(桂西南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四县市合称)诗会,兴之所至,欣然吟成《鹧鸪天》词一阕,其中“岑花闻讯调浓墨:我也封刀做谪仙”说的是明朝抗倭名将瓦氏夫人(靖西人),见到诗友如此雅兴,也怡然封刀弄墨,甘做诗人——虽然是戏谑,但由此可见诗的魅力,着实“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与天等结缘,是三十年前的事情。高中毕业,我去武鸣求学,一位天等籍师兄经常到我们班串门,说“天等”一词的壮语其实不是字面上老天爷等待的意思,而是一块“竖起的石头”,顶天立地,好不威武;几欲行走,追赶太阳。这时我才知道隔壁县份的名字既通俗,又有诗意,更展示出一种摆脱羁绊追求诗和远方的抱负。
2004年,我正式参与德保云山诗社组稿工作,天等教师农青媛等几位文友经常投稿,后来交流多了,就成了无所不谈的笔友。2014年,我首次走进天等,零距离接触丽水,更是认识了黄才能、黄才良两位诗翁兼诗人兄弟,认识蒙道忠、黄存璧、零俊光等才子佳人,我们惺惺相惜,风雨同行,没有“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更没有“独学而无友”的遗恨,有的只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安慰和“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相投”的欣喜。
天等山多水少,但人杰地灵,这里广种辣椒,个头小,像小拇指一样纤长,熟透时殷红如血,辣味十足,名曰“天等指天椒”。我真不知道是天“等椒”呢,还是天“等指天”?天等诗友可不那么迷糊,他们心里各自有一杆秤。在黄才能会长看来:“八山一水是营盘,落地生根即自安。墙角一支笑红绿,洞中万亩任炎寒。雨馋风妒何关我?沪淡京浓总利餐。一颗芳心常热辣,达穷只作等闲看。”在蒙道忠副会长心里:“鲜时直立熟亦坚,只只昂然指向天。春雨堪为催长剂,秋风当作促红篇。非因娇小泄神气,岂有卑微就黯然。来岁还将由秉性,我行我素乐无边。”
诗情烂漫处,春潮也驻足。2014年,天等县诗联学会甫一成立,就明确创建“诗词之乡”的宏伟目标。六年来,黄会长和他热心的同仁们,一路爬山涉水,风雨兼程,进机关、企业、社区,入校园、乡村、军(警)营,精心耕耘诗田,用心用情播撒诗歌种子。2020年天等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成为继“中国指天椒之乡”“中国打榔艺术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之后又一“国字”荣誉称号。此外,2016年天等“壮族霜降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广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零的突破。这些荣誉,进一步彰显了天等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也更加鼓舞了天等诗人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自觉担负神圣使命,主动回应民众对诗歌的期待,齐挥彩笔,合时而著,合事而作。
获评“中华诗词之乡”的喜事宛如春花烂漫,惊艳了天等,也惊动了与天等同命同运、同道同志的“西德那天”诸诗友;更如春雷乍起,撕裂黑夜,冲破黎明,在云山顶上徘徊,在鉴河两岸生光,勉励德保“云山诗社”扬鞭策马,在时代潮流里日行千里,勇担铸就南疆诗歌新辉煌的使命。
我暗自庆幸,今生与天等结缘,与诗歌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