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毛竹山村葡萄园里的葡萄被强光逼晒得快要流出糖汁来,让人垂涎欲滴。一群操着各种不同语言的人穿梭在葡萄地里,好奇地打量,迫不及待想试吃,随行的导游笑着说,别急别急,请跟我来。
7月28日,参加“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的26位作家来到广西桂林全州县的毛竹山村参观考察,他们分别来自中国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老挝、越南等8个东盟国家。许多外宾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广西,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中大部分华裔基本可以用中文交流,不会中文的就用英文或通过翻译人员。语言并没有成为以文会友的障碍。
村口立着一竖一横两块大石头,横着的石头刻着鲜红字样“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习近平”,这是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毛竹山村考察时说的金句。竖起的石块则刻着金灿灿的村名。在全州县文联负责人颜顺林带领下,一行人穿过村部。村道两旁苍翠浓密的毛竹遮天蔽日,毛竹山村由此得名,走在村中仿佛走在阴凉的林间小道。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新楼房,让整个小山村显得格外整洁而美丽。
约摸走了十分钟来到一颗巨大的老树下。这是一棵八百年树龄的南酸枣树,树冠像一把超级大伞遮挡出几百平方米的树荫。热情的村民早早做好准备,在树荫下的一大块平地上摆放好几十张红色的塑料矮凳,稍微高一些的凳子上放有一个小框,盛满深紫色、紫色、青黄色三个品种的葡萄。大家迫不及待坐下品尝起葡萄来,纷纷对甜蜜多汁的葡萄赞不绝口。
村里的老支书站在众人前自豪地介绍,总面积约900亩的毛竹山村如今葡萄种植面积超过320亩。葡萄丰收带动旅游发展,2022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8万元,毛竹山村走出一条“甜甜的致富路”,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时值正午,阳光透过枝叶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微风拂过带着醉人的葡萄清香。美好的意境中,大家几乎同时生发来一场即兴诗会的念头。来自越南的阮端琼抢先站了起来,不会中文的他用越南语朗诵了同行者——中国诗人郑小琼的作品《刘建红》。随后,郑小琼则用母语四川话朗诵了原作——
有过太多的想法 很快被自己否定
涉及的人与事都消失了 理想似浮云
她已经习惯在幻想中生活
……
她从来都是无名 生活安静得像丛林中的
植物
虽然低矮却也蓊郁 有自然的平衡
她像低处的灌木也有低矮的理想与人生
两人精彩的母语朗诵拉近彼此距离,不同的语言传递出相同的情感,赢得满场喝彩。在掌声和欢笑声的鼓励下,来自新加坡的华裔诗人周德明站出来,用汉语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活着的八种方式》——
……
我今日没有和月交谈的意愿
即使字字皆是星星
句句是浮云的轨迹
月光这穿墙的子弹
我读命运的喜悦
像偶遇若干诗行
某字抛来的媚眼
疑是风嫁给天空
突然有一鸟误闯
来自泰国的郑建德是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居北京,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声情并茂地用汉语背诵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桂林》——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
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大家觉得不过瘾,强烈要求他用泰语再来一首。于是,他吟诵了泰国著名诗人顺通蒲的古诗《金岭行》。带着韵律的古调抑扬顿挫,仿佛是《长安三万里》的李白在吟诵《将进酒》,当他用汉语解释说这也是一首关于醉酒的古诗时,令人不禁感慨文学横贯中外又穿越时空的神奇魅力。
诗会一波又一波高潮。广西文联副主席、诗人石才夫用他的原创作品《我愿意》道出众人心声——
我愿意留在此地
与山河对饮
不再挽留
那美好的时光和
时光里的美好
……
我愿意作为诗人
让清风入怀白云在抱
用深藏不露的一切
塑造崇高
那些卑微的念头
敢于在早晨苏醒
暗夜的天空
有星光照耀
……
离开之际,大家顺着青石板拾级而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红色标语熠熠生辉。阳光正好,葡萄很甜,诗歌有韵,情意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