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族作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是谁搅动了古镇的时光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8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是谁搅动了古镇的时光

□ 何珈阅(仫佬族) 刘雨佳
碧波荡漾的漓江风光。 作者供图
▲古香古色的大圩古镇。 作者供图
 

千百年来,青山绿水的幽然曼妙点缀着桂林这座城市。然而桂林不只有好山好水,它还是一座拥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城市。这一点在桂林近代城市建设中就能看出来,桂林在开展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也保留了大量历史名镇街区,彰显了这座城市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而桂林的老街、古镇、古村落不同于其他地方之处,就在于其多镶嵌于群山环抱、碧波荡漾的秀丽风景之中。这些古建筑和古街道,是桂林山水的点缀,更是一条延续着文化与文明的丝带。

因此,当我们在桂林城乡中漫步,不仅能陶醉于惬意宁静的山水之中,亦可将目光肆意停留在那些散落的古建筑、古街上。

缓慢流淌的岁月:大圩古镇

大圩古镇位于桂林市灵川县南部,依着漓江东岸而建,自秦始皇开凿灵渠以后,大圩便逐渐繁荣起来,明清时已经成为热闹的水陆码头和南北商贾云集之地。到了现在,市民依旧保留着赶圩的传统,每逢农历二、五、八日的圩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大圩古镇的青石板格外特别,大约一万五千块青石板组成了一条古老的石板路,路两旁的房子也多为青砖青瓦砌成的明清建筑,且都是砖木结构。窄窄的小路已经斑驳,露出内里整整齐齐的砖瓦形状,两侧的房屋也显得古旧,而住在房里的人和建筑有着同样的历史感。大圩古镇最令人出乎意料的就是它所呈现给世人的面貌,虽说已渐渐有了商业气息,却并没有掩盖它的人文气息,道路两旁的商铺多是古镇居民开设,他们在房子靠街的一面做生意,在天井后的正房供祖宗牌位,在厢房会客、居住。这一切似乎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关于“旧人”与“旧事”的故事。

大圩古镇里的万寿桥,是游玩古镇时的必经之路。万寿桥始建于明朝,是一座虹式单孔拱石桥。桥面由青石板铺成,有二十几级台阶,每一级台阶都被来来往往的脚步和时光磨得发亮。走上万寿桥,西面就是漓江,站在桥上,可以居高远眺碧波荡漾的漓江风光。万寿桥远望似青龙卧江,近看像桥影如月,气势非凡,与两岸古朴的民居相依,具有小桥流水的典雅妩媚,踏在上面的每一步,仿佛都是对过往岁月的回望。

在大圩古镇对岸的毛洲岛上有一座大山,从北面看去,山石层层叠叠,酷似一架石磨,这就是磨盘山。大山东面,如巨幅画卷的石壁临江而立,此景叫“船山壁画”。磨盘山西面有个犀牛状的山峰,犀牛翘首望着天空,形成“犀牛望月”之景。如今,山脚下的漓江开发了游船娱乐项目,游人可以乘船游水,于漓江上更近地观赏磨盘山的风光。在磨盘山下还有清末抗法、抗日名将、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墓地。铁骨铮铮的英雄长眠于绿水青山之地。山脚之下郁郁葱葱,山体之上亦是绿色怡人,一派生机盎然、山明水秀之景。

大圩古镇共有13个码头,它们至今基本保存完好。这些码头分别与镇区垂直合而伸入江中,格外引人注目。码头多用料石镶砌,亦有因礁而设者。比起桂北一般圩镇的码头来说,它们显得稳重、大气;若与武汉的江岸码头,北海的深水码头相比,则显得小巧玲珑、古朴秀美。码头靠岸的一端,多连有一块平地,或古榕浓荫,或龙亭飞角,兼有实用和观赏价值。码头与镇区均有巷道相通,依坡砌级,石板铺路,高墙夹拥,天光一线,给码头平添一种纵深感。如果对畅游漓江饶有兴趣,便可以来到大圩码头乘坐竹筏,览漓江之美,寻山林之趣。

当夕阳西下,游人渐渐离开时,大圩古镇的生活原貌才逐渐显露出来。当地的年轻人大多到外打拼,留在镇里的都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漫步在石板路上,路边有老人在屋前的架子上晾晒衣物,有居民向游客兜售自制的桂花蜜凉粉。走进码头的巷子口,只见四个老人围坐一桌正惬意打牌,再走走,见一屋内的老大爷在门内假寐,老黄狗卧在他脚边轻轻打呼,夏夜蚊虫猖狂,他的老伴走出来,在台阶上点燃了一盘蚊香。老人们守着古老的小镇,古镇也守着年迈的老人,他们仿佛都与世无争,在喧哗热闹的都市之外,他们互相陪伴在这个宁静却不冷清的小镇里,不受现代气息浸染,依旧在缓慢流淌的岁月里,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

“东漓一日,浮生如梦”

离开了大圩古镇,买一张大巴车票,穿过窄窄的过道,在林林总总的座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沿路,入眼俱是一片绿色,修剪精致的树木矮矮地停在马路两边,享受日晒与风吹。就这样行驶了十几分钟之后,就到了东漓古村景区。

东漓古村位于灵川县大圩古镇美丽的潮田河畔,是仿旧复建的一个桂北古村落,它生动地再现了数百年前湘桂古商道和漓江流域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将桂林地区的传统工艺、民间习俗等挖掘、保护、再现。

机械化的发展使得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失去了生存环境。幸运的是,在东漓古村,这些民间传统工艺找到了适宜的生存空间,那些传承了珍贵传统的手工艺人总算不必为了谋求生计而抛弃文明薪火。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淡去,但在东漓古村中,铁匠仍旧在拉风箱烧铁块,抡锤锻打,磨炼时光。编织草席的工具在此传袭了数不清的岁月,穿席草,压席扣,席草穿过芒草,席扣压紧,如同岁月交织。染色工艺很有讲究,植物染是桂林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融入手工扎染、东漓草木染,植物的神奇之处也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榨油的老师傅光着臂膀,上身只穿一件结实的围裙。只见他推动硕大的榨槽,伴随着阵阵撞击声,一股金黄色的山茶油从榨槽里缓缓流出,这濒临失传的“盘碾锤榨”工艺在此也得到了传承。

位于“粤头楚尾”的桂林融汇了中原文化,体现于桂北古民居,在中国民族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囊括了桂北地区所有古建筑的精华和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每一栋建筑皆能从桂北各古村落里找到原型,如阳朔留公村得月楼、全州虹饮桥,以及灵川、临桂等桂林十二县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背负着浓重深厚的传统文化。古村之中,青石、青砖、青瓦、马头墙,在淋淋沥沥的雨季中显出一派温婉之象,而飞檐翘角,如飞若举,则显得雅致又不失气派。

都说漓江是桂林的生命之源,对于桂林人来说,水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东漓古村附近的村民至今依然保持晴耕雨读的生活状态,遵循传统二十四节气生产劳作,并保持着“不时不食”的饮食传统。山因水而灵,人得水而活。一方水土,出一方物产,身处桂林“菜园子”的东漓古村,就地获取当季新鲜食材,制作出来的鼎锅饭和窑鸡更是收获无数好评。漓江的水文化浸润千年,漓江上,渔歌依旧唱晚,渔火明灭依旧如故。在东漓古村,能找到在城市中销声匿迹的乡野乐趣,儿时的滚铁环、打陀螺、木板鞋、跳大绳、跷跷板等,均能在此玩个尽兴。时光在这里似乎有意变得缓慢,舍不得就这么匆匆流去,在这里,玩耍没有规则,只有快乐。纯净澄澈的漓江水不仅孕育了桂林,也给居民带来了清凉的欢乐。盛夏时节,到处可见卷起裤脚下水摸鱼的小孩,这些孩子互相打闹着,笑声清朗,引得来来往往的游客驻足观看。大人们踩在浅水滩的石头上笑着看护,偶尔同行人对上了目光,弯眼一笑,扬手打个招呼,仿佛是相识多年的邻里。水边有一片小小的丛林,其中置着一架秋千,小女孩揪着手指站在旁边,带她来玩的祖父正赤脚荡着秋千,在这片自由自在的空间里,是否也带他回到了童年时光?

以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生活美学为主线,致力于乡村振兴,十余年的光景已经勾勒出东漓古村世外桃源般的诗画生活,呈现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返璞归真。“东漓一日,浮生如梦”,在东漓古村体验时光的变换,就如同亲历四季。春季漓江烟雨、夏日激情亲水、秋天农耕收获、冬日传统节庆。畅然一聚,桥亭百家宴、年猪宴,幡然领悟,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而朴实的生活。岁月轮转,水车也日夜不停转,为村民输送着清澈甘甜的泉水。随着水车转去的是岁月,而转不去的,是那悠悠的乡愁。

青山绿水听得懂兴坪古镇的故事

桂林是一座依江而建、依山而居的城市,这里的风景、文化似乎都与漓江和青山紧密相关,有山水的地方,就有人,也有故事。沿着漓江,向桂林的东南方向出发,有一座沉淀了千年的古镇——兴坪。早在三国时期,兴坪置为熙平县治,后来熙平县治迁往别处,此处留作圩集,长久以来,在人们的误传之下,熙平逐渐传为如今的“兴坪”。

兴坪古镇里最有韵味的,是一条铺着青石板路的老街。街道两旁的民居多为具有南方特色的砖木结构,均保存完好,老屋的第一层以错落有致的石头、青砖做基底,起到承重和防潮的作用,二层则以竹、木搭建,另有些老房子的墙体则为砖头砌成,门窗以及房梁、柱等都是以木头构成,二楼的内阳台也为木质。这些桂北民居具有“青砖、青瓦、木楼”风格特色,傍山而建,依水而居,仿佛身处在丹青水墨画中,而这些房屋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竹也取自于这秀丽的自然,在“天人合一”中,兴坪古镇尽显和谐自然之美。

这条街上的许多建筑是从明清或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各省会馆都曾建于此地。在街边一间无人居住的老屋的墙壁上,可以看见一块题为“万寿宫碑记”的碑刻,立碑时间为清朝同治年间。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全国上下有数不清的万寿宫,它早已变成江西商人行至各地的标志,更是江西人文精神的一种象征,江西商人行走至全国各地,不仅带来了商业模式,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故有人言“无江西人不成市场”。因此有理由相信,多年前在我们脚下的这条石板路上,曾一度人流涌动,热闹非凡。

然而现在的景象与从前大不相同了,各省的会馆早已寻不见踪迹,部分居民也已搬离了这里,唯有老街,在日月星辰的拂照、风雨泥沙的侵蚀后仍以一种深谙世事的沧桑姿态矗立着,除了稍作驻足的游客,能与之相伴的,便只有那些铺在路上或嵌于墙壁之上的碑刻,砖缝中延伸出来的碧色青苔,以及身后静默的青山和涌动的江水。时间川流熙攘,到访的面孔也在不停变换,毕竟,青山绿水能听得懂老街的故事。

除了老街,兴坪古镇上还有湖南街和新街。湖南街因曾驻扎于此的湖南会馆而得名,而新街的建筑风格与老街类似,多为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有百年左右的历史,故得名“新街”。当调转另一个方向漫步在新街上时,便会发现这里有着与老街不一样的风景。新街上的民居大多改成了店铺,精致小巧的手工艺品铺子,具有桂北特色的餐饮店,人们在新街上走走停停,东张西望,总想发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小惊喜。店铺门口有一缸未开花的睡莲,浅蓝色的水缸,沉默的叶子,但更具意味的是睡莲后的那一面墙。出于加固老屋的需要,旧墙体之外盖上了一层薄薄的新墙砖,老墙在岁月的沉淀之下变成深色,在湿气的加持之下长出绿色的青苔,与旁边现代的新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色彩,一深一浅,两种颜色各异、材料各异的砖块砌在一起,明明如此不同,却好似被缝合成了一张意味深长的历史图画,今昔在这条老街上巧妙融合。

兴坪古镇里,还有另一个好去处——关帝庙。关帝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年,是古镇里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建筑。庙内树木参天,还有一座万年戏台,又称兴坪古戏台。戏台为砖木结构,台缘有木质雕花,雕刻的均是我国传统戏曲的片段。这些雕花做工精细,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在戏台台口的两柱上因演戏而留下了 20 多个叉眼的痕迹,清晰可见。戏台内一侧,有一幅竹报平安图,此图按春、夏、秋、冬四季雕刻画板,为节庆活动增添喜庆气氛。平安图有一副对联,上联为:“花草精神风云变态”,下联是:“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下端有落款“乾隆乙丑年板桥赠”,但是否确为郑板桥所绘,还有待专家考证。

自古以来,戏台就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当地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在兴坪,万年戏台就是这样一个见证者,从前逢年过节,人们都会欢聚在这里,舞龙舞狮、唱大戏、对山歌、唱彩调。如今,尽管这里欢声不再,万年戏台已被更新、更宽敞的戏台所取代,但作为一种凝聚民心、传承艺术的象征,这座万年戏台早已成为兴坪传统文化血脉中的一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街和古镇与万年戏台一样,是一座活态博物馆,为桂林城储存着昔日的记忆,收藏着珍贵的历史。大多数时候,兴坪古镇是宁静的,城市喧嚣嘈杂,身旁的漓江一如往日地流淌,而这些老地方却沉寂着。偶尔,能看见古镇眉头紧皱,有时,它或许也需要发泄一下心中的烦闷,就等着有心人上前轻轻扣响它的大门。古镇仿佛在说,来吧,静默的山水已经听腻了我的故事,这次让我将古老的传奇与你共享。

【作者简介】 何珈阅,女,1999年生,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热爱文学和电影,系广西民族报社签约作家;刘雨佳,女,汉族,1999年生,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文学硕士。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