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壮族天琴艺术流布于崇左市的龙州、凭祥、宁明、大新、天等、扶绥,防城港市的防城区等地,称为“弹天”“唱天”“跳天”,在中越边境的越南岱、侬、傣族居住地区,称为“天曲”。它是以天琴为主要乐器,结合弹奏、歌唱、舞蹈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极具边境文化特色的壮族歌舞音乐。2021年,壮族天琴艺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在壮傣民族语中是指一种民间信仰。这个信仰系统和相关仪式为“哈天”,即“做天”,在开展哈天仪式时,会使用到一种乐器,并将此弦类弹拨乐器称为“鼎”。据龙州民间仪式专家天琴师手中的《求务经》中记载的《将千金造星》(造星即造鼎)长篇叙事诗所述,传说金贵、牡丹这对恋人遇到山神,在山神的启示下找到藤树相缠的桃树、葫芦制作天琴,用鼎声、歌声给乡亲们解烦忧,用做天的歌舞仪式祈雨解旱灾。清嘉庆八年抄录的《龙州纪略》及光绪九年《宁明州志》均有记载壮族先祖对鼎的使用情形。天琴最早的称谓出现于1983年学者论文《天琴》,该文称:“天琴,偏人(居住在防城区峒中、滩散、板八、那良一带壮族的自称)写为(逵)琴,偏语叮叮”。到20世纪80年代,有关学者根据鼎在民间承载的以歌乐配合舞蹈的功能,将其命名为“天琴”艺术。壮族天琴艺术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在壮族婚礼、满月、祝寿、时节祈福仪式等场合中广泛使用,是至今壮族先人保留完好的艺术隗宝之一。
壮族天琴有固定杆式和节装杆式两种,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筒、筒面、琴弦构成。琴身一般长95厘米到115厘米,其中琴头长约15厘米,琴杆约80厘米。
其表演形式主要为“弹天”“唱天”“跳天”三种。“弹天”即天琴独奏形式,独奏时主要反复弹奏两个曲调。“唱天”即天琴合奏形式,用天琴伴奏山歌或叙事歌的活动,以多人弹唱为主。“跳天”即天琴的歌舞伴奏形式,演奏者边弹琴边歌唱、边带领众人跳舞的融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歌唱时以多声部演唱形式为主,其结合方式有支声、对比、模仿和多种音型烘托,变化丰富并常有中立音出现,因而具有奇异的中调式色彩,而且每种曲调的运用均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天琴弹奏时以弹、拨、轮、扫,打音、双音、滑音演奏技法和演唱者脚踝部位附着铜铃的揺、抖动作作为节奏烘托。伴着节奏明快的天琴弹奏,清脆响耳的铜铃声,天琴师时而前后回旋的舞步,有如天籁之音的歌声徐徐而起,音色圆润、节奏明快,场面极其震撼,带有较高的音乐性和艺术性,展现浓郁的艺术氛围,带人入境入情,心中泛起的涟漪,久久挥散不去。
壮族天琴艺术的主要曲目有《吹香》《金贵与牡丹》《宋珍与菊花》《良君花吕》《幡传》《往来》《男金氏丹》《梁山伯与祝英台》《族谱》《玉花与范子》《满月歌》《祝寿歌》《四季》《好年景》等传统曲目,《唱天谣》《侬侗欢歌》《三月木棉满坡开》《壮乡丽江情》《天琴娃》等现代曲目。主要曲调有《开门曲》《跑马曲》《放雁》《开路曲》《供品曲》《解闷曲》《逗天》《颂曲》《欢乐曲》等。
2022年12月,《崇左市壮族天琴艺术传承发展条例》经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填补了广西壮族天琴艺术立法工作的空白,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壮族天琴艺术的传承发展,促进壮族天琴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现今,以壮族天琴艺术形成的金龙美女村文艺队、老年大学天琴艺术团、少儿天琴艺术团等文艺团队多达15个。成立于2003年的龙州县女子天琴弹唱组合,继承了传统的天琴技艺,多次参加全国性重大演出或比赛,好评如潮。她们曾远赴欧洲奥地利、德国、法国参加艺术交流演出,并多次到港、澳、台等地区展演。壮族天琴艺术已经成为广西具有代表性的壮族文化名片,走出国门,享誉世界。一把天琴,弹唱的是壮族人民对生活的赞美,对未来的寄托,对幸福的追求,壮家儿女用歌声诉说历史,表达深情。
(崇左市群众艺术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