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大城市,多山少平地,人口不多,是百色市西林县那佐苗族乡那讪村的境况。但村中却有两名青年,从这海拔近千米的山村考上大学,毕业后却又再回到村中,并把事业铆定在这由汉、壮、苗、瑶群众组成的大山里,还誓把绿水青山变成乡亲们的金山银山。
他们就是如今在村中担任村委副主任的陆涵和担任团支书的梁围。
让家乡富得更快的“底气”
那讪村有8个屯,居住着300多户1400多名各族群众,沿着从海拔1300多米的“坡妖”山主峰流下的那讪溪两岸世代生息。
“看着柔情迂回的清澈溪流,真想用学到的知识使家乡富得更快些!”2020年,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毕业的壮族小伙陆涵,回村后迎娶了邻村一名瑶族女孩。虽然小家庭其乐融融,但想用己所学造福故乡的心愿一直未变,于是便通过选举成为村委会的副主任。
5335亩林地,是他放飞梦想的“底气”。
“别看那讪是个高山村,但全村却有数千亩的杉树、油茶和沙糖桔等经济林,家家户户生活都过得不错。”陆涵说,经过上级党委政府的照顾,距离乡政府15公里远的村部,已修通了宽4.5米的水泥路,到各屯的水泥路、产业路也在增加到30多公里,以后林木和水果“出山”换回各项建设资金,再也不担心路况差了。
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国家在那讪村先后投入资金825万元,使8个屯实现了全天候通行,与山外的联系更为便捷。
“如果不是特意地提,大家都以为是一个民族了。”同样在那讪村任村委会副主任的王金卫说,虽然自己是苗族,但和壮族身份的陆涵一起共事,已没有民族的分别,目标都是想把村里建设得更好,让群众富得更快。
其实历史上,那讪村就是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和谐之地。如跨民族“打老庚”“打老庆”等异族异姓结盟习俗,便是最好的见证。
“那时虽然穷,但通过这些联系,在互相支援劳力、共同办好红白喜事上,各个民族的感情已亲如一家人。”虽然才进村3个月,但从右江民族医学院到那讪村任第一书记的黄善皓说,在两位大学生村官的帮助下,他已对村内的各民族风俗如数家珍。
让绿水青山更具“仙气”
“特别爱做一个梦,就是全村山环水绕间,一间间民宿里,全是来自世界各地爱好少数民族文化的游客,把村里的大米和鸡鸭鹅全部都消化了。”梁围2021年毕业于百色职业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刚回家没多久,从云南省广南县到那讪村当“上门姑爷”的父亲就动员她参选村委会委员,没想到壮家女清纯活泼和直率的性格,让她获得了乡亲们的选票。
翻开那讪村的《简介》,地名就特别富有诗情画意。“满月坡”“石龙保”是苗锦出产的地方,“央纳”是壮家人制作“五色饭”的居所,“平瑶”则是瑶家起鼓的村庄。
“现在喝水有集中供水工程,在家有光纤上网,WIFI信号都是满格,我忽然发现村里已联上了世界,但我们却有些害羞,不敢大方地让世界了解我们。”梁围说,自己学的就是广告设计和制作专业,何不把村中的文化来个“走出去、请进来”的循环,使各族乡亲们从中受益呢。
“故乡养育了我,我要养活故乡。”这句公益广告词,一直激励着梁围和陆涵。于是,他们拼了命把村中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给一点点擦亮:节庆方面,苗族的节庆有“跳坡节”,瑶族有“盘王节”,壮族有“新米节”,汉族有端午节;歌曲方面,苗族有《苗族湾》,瑶族有《瑶族舞曲》,壮族有《壮乡三月歌悠悠》,汉族有《献出你的爱心》……
“我们”两字是民族团结最好的代表
虽然年轻,但两位大学毕业的村干部服务各族群众的干劲却不小。
今年,由于遭受了多年不遇的旱情,那讪村新寨屯的苗族兄弟生活用水一度告急。“都是兄弟们自己的事,必须尽快解决!”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陆涵与梁围做了分工:自己带着群众跑山攀崖寻找新的水源,梁围在村里做好向县水利局申请新水源拉管资金的申请材料。
最终,在经历过找水源、测海拔之后,终于在一处名为“老虎沟”的地方寻找到新的水源。最后,在两名返乡大学生村干部的分工合作之下,西林县水利局拨款建设的10立方米的过滤水池如期投用,干净的溪水经过1800米的输水管路,顺利流进了新寨屯的蓄水池里。面对此情景,村中的老人连连说“这就是一家人才有的团结模样呀!”
因为走出过大山,所以与外界交往会有更多的从容。陆涵和梁围在全村的对外交往中,就自觉担起了这副担子。
“像停电消息发布后,他们都会来电细问具体的时间,好让村民把冰箱里的肉和菜做好处理。”面对这两名大学毕业后回村当村干部的“新人”,南方电网广西新电力集团西林供电公司那佐供电所经理岑小鹏说,上级感动于他们一心为民的情怀,已将建设乡变电站直供那讪村10千伏线路的计划上报广西电网公司,近期将开展施工。
项目完工后,相信两名年轻人在山乡描绘乡村振兴新图的梦想动力会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