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山市地处桂中腹地、红水河畔,素有“广西煤都”之称,境内居住着汉族、壮族、瑶族等23个民族12.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10.3万,占总人口的80.1%。各族人民在这一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近年来,合山市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十二个必须”,大力推进城市转型、乡村振兴、民生改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形成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生活富裕同步、公共服务同质的良好局面。
团结共谋繁荣发展,城市平稳转型升级
合山的百年发展史,也是各民族的团结奋进史。1905年,广西第一口煤井出现,掀开了合山煤矿开采序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煤矿开采进入鼎盛期,玉林、贵港、柳州等地的各族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来到合山与当地群众一道,投身广西火热的煤炭发展事业,为改变“北煤南运”的格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进入二十一世纪,合山煤矿开采产业逐渐转型,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对转型的阵痛,合山市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凝聚发展共识,推动“煤都”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一座新型工业旅游园林城市喷薄欲出。
城市转型发展,最难莫过于产业转型。合山坚持把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与加强民族团结紧密结合起来,各民族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传统煤电产业向光伏发电、风电清洁化、高效化转型,加快发展碳酸钙、木材加工、智能小家电、生物医药等新的产业,做强做优澳洲坚果、芋檬酸、葛根茶等本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呈现多元化格局。近三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高于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要求0.5个百分点。为加快转型发展,2014年合山市成功引进虎鹰公司。公司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反哺社会,吸纳340多名当地壮瑶同胞就业,投资建设贡模瑶族新村休闲广场等一批示范项目,实现企业与民族地区发展同步共进。
在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中,合山不断提升城市品质,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融合。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拆除矿区危旧房4000余间,改造矿区电影院、职工活动中心等一批旧建筑、旧设施,极大改善了各族群众的居住环境。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成国家矿山公园、奇石文化公园、江滨休闲娱乐区等一批公共开放空间,打造一批历史文化特色街区,满足各族群众休闲游憩活动需求。
同心共建美丽家园,乡村振兴稳步前行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合山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全面繁荣、农民安居乐业,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兑现“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郑重承诺。合山坚持“志智双扶”,创新开展“扶志脱贫争先锋”活动,把最精锐、最能干的民族干部选派到一线,引导各族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致富能力。2016年底,合山实现整市脱贫摘帽,成为广西首批4个脱贫县(市、区)之一,脱贫群众与全国各族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合山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广泛汇聚各族群众智慧,因地制宜,结合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治理耕地撂荒和“非粮化”、农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等统筹推进“小田并大田”,逐步解决田地细碎化问题,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目前,全市完成“小田并大田”1.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1%,有效促进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也是各族群众的共同心愿。在推进乡村建设中,合山对标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把建设规划、建设成效的评判权交给群众,由群众说了算。在各族群众共同努力下,全市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控制,贡模移民新村、六龙村等一批特色民族村寨不断涌现,三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推进,乡村朝着“干净、整洁、美丽”方向加速蜕变。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健全“一组三会”(党组织、户代会、理事会、监事会)工作机制,形成“人人说、级级议、事事成”的基层民主研究讨论模式,团结带领各民族群众一起想、一起干,持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携手共享发展成果,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合山市紧紧抓住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行、量力而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探索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矿区和农村和睦共处、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新路子,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与民族团结紧密相连。合山始终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通过公益性岗位开发一批、劳务输送一批、本地企业吸纳一批、政府购买服务一批、失业保险补贴一批,合理解决矿区各民族1500余名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效控制在4.1%以内。突出抓好各民族高校毕业生、脱贫户、监测户、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积极开展“点对点”送工入企等活动,加强“零工车间”创建,为各族群众跨区域、跨行业就业提供服务保障。
教育事关民族的未来。合山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广大师生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推进岭南民族中学、合山市实验第二小学等一批教育项目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上确保矿区、城市、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岭南镇初级民族中学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称号。持续开办“放牛班的春天”公益课堂,整合青年志愿者、退休教师等力量为各族学生提供课后辅导,传播民族团结知识,用关怀和陪伴“点亮”各族儿童的美好未来。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发展民族文化最为关键。合山以“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庆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娱活动,搭建起各民族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繁荣发展地方民族文艺,创作的文艺精品获来宾市级奖项31件,自治区级奖项7件,其中壮师剧《调解》入选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节目,大型彩调剧《儿子》入选广西当代艺术创作工程项目,汉族抢花炮、龙王壮族婚嫁习俗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