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专题_4版5版连版
3上一版  下一版4
 
美美与共 绿色发展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3年7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美与共 绿色发展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高质量发展观察
口 本报记者 韦颖琛 韦亦玮
▲红军长征纪念馆里,讲解员在讲述长征故事。
(韦颖琛 摄)
▲游客体验甜樱桃采摘乐趣。(何清海 摄)
▲黄龙风景美如画。(姜跃斌 摄)
▲若尔盖野生鸟类 棕头鸥 。(宋林继 摄)
▲位于松潘县川主寺镇的红军长征纪念碑。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新闻传媒中心供图)
▲位于九寨沟的文旅综合体——九寨鲁能胜地旅游度假区。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新闻传媒中心供图)
▲夏日的若尔盖湿地花湖。(韦颖琛 摄)
▲九寨沟珍珠滩瀑布。(建 措 摄)
 

盛夏的阿坝,天高云淡,绿浪翻滚,山水迷人。

7月18日至20日,“阿坝70·地市州报社社长(总编)‘探秘熊猫家园 寻遇净土阿坝’大型采访活动”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分会主办,阿坝州新闻传媒中心承办。记者随采访团深入若尔盖、九寨沟、松潘三县。

洁白的云朵令人遐想无限,湛蓝的天空让人赞叹,绿色辽阔的草原孕育着希望和收获,高高耸立的烈士纪念碑讲述着感人的红色故事,辛勤劳作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阿坝州生态文明建设、红色文化发展、全域旅游发展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的显著成效给采访团成员留下深刻印象。

绿色阿坝——生态文明推动高质量发展

7月18日,采访团一行走进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高寒湿地草原”的若尔盖大草原。

若尔盖国家公园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错过渡地带,横跨四川、甘肃两省,孕育着75%以上的青藏高原特有高等植物。国家公园创建区总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片区8336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60.28%,均在阿坝州境内。

为探索更有力的湿地保护措施,眼下,若尔盖国家公园的创建工作正在加速推进。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密集推出,明确了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十年路径;建设专班,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和工作动态,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项目和要素支持;围绕“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原则,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维护好生物多样性、管理好国家公园的同时,推动产业转型……

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当地党委、政府的目标是把阿坝州建成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先行区、流域治理的排头兵。但是,如何在生态优先前提下切实保障好民生?新课题摆上案头。

近年来,阿坝州逐步探索出“通过子女读书、教育,让保护区原住民三分之一从事其他行业;依靠扶贫政策和发展旅游业,让保护区原住民三分之一转变为草原生态保护者;通过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让三分之一原住民实现产业升级”的“三个三分之一”战略部署。

同时,阿坝州全面推动国家公园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功打造红原雅克音乐季、黄河大草原旅游文化节等生态文化旅游的著名IP。此外,试点建成若尔盖卓坤、阿坝麦尔玛、红原若先等光伏电站,每年带动群众增收244万元,并出台相关政策,以红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为试点,进一步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

“全靠党的好政策,让没有文化的我能不愁吃穿。”若尔盖县降扎乡求吉村尼哇寨村民扎拉达吉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是村里的森林管护员,每月有固定的公益性岗位补助。

几年前,扎拉达吉借助产业扶持资金3.18万元,加上自筹资金2.02万元,在降扎乡集镇路边开了一家名为“有滋有味”的川菜馆。因其味道好、服务优,餐馆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现在生态好了,游客越来越多,有机会我还想扩大餐馆规模。”扎拉达吉朴素的话语折射出若尔盖发生的变革,而成效写在了草原上,更写在老百姓的笑容里。

“九寨归来不看水,一年四季美到尾。”7月19日,采访团一行漫步九寨沟县漳扎镇,映入眼帘的是绿水青山、特色藏寨……一步一景、一天一色,于天蓝、地绿、水清、景美中交织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九寨沟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岷山山脉北段,集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诸多“桂冠”于一身;拥有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九寨沟国家森林公园、白河金丝猴国家级保护区,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的天然生物基因库。也因此,生态环境成为九寨沟县的立县之本。

近年来,九寨沟县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气环境优良天数、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均达100%;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和电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大录、白河等5个乡镇开展“以电代柴”试点,薪柴砍伐率下降25%,在改变农村群众传统能源消费观念的同时,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

此外,九寨沟县近年来注重写好“生态+”这篇大文章,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核心支撑,加快推进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全域旅游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贡献了九寨智慧和参考路径。

活力阿坝——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在九寨沟县漳扎镇中查村,采访团一行亲身领略九寨鲁能胜地旅游度假区的独特魅力。这个文旅综合体,与漳扎镇开展地企共建,整合中查村、郎寨村人文资源,盘活当地经济,传承特色文化,打造原乡藏寨村内运动体验游。它与九寨沟景区相呼应,成为名副其实的“九寨后花园”,走出了文旅融合新路径,推动九寨景区旅游产品全面转型升级。

九寨鲁能胜地旅游度假区运营部负责人邱兆龙介绍,该度假区去年全年游客总接待量19.8万人次,仅今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就超过2万人次,3家星级酒店入住率七成以上。

九寨鲁能胜地旅游度假区不仅让景区“留住”旅客,助力全域旅游,还提供就业岗位,赋能乡村振兴。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查沟人,甲介在“九寨格林7号乐园”工作已两年。在成为该乐园的户外教练前,甲介做过导游、电焊等工作。他坦言,曾经的工作虽然为家庭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但不稳定。

“看到乐园在招人,我就投递了简历,并顺利入职。”甲介说,“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和‘五险一金’,更难得的是,我在工作中看到向上发展的希望。”目前,甲介在乐园负责新员工培训,为他们讲解中查沟的地理、历史与文化。

“现在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大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邱兆龙说,“度假区不仅吸纳当地村民就近就业,还带游客与镇上群众跳锅庄、吃藏餐互动,既增强游客体验感,又带动村民增收。”

红色阿坝——长征精神激励奋进新征程

阿坝红色底蕴深厚。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相继经过、驻留、转战川西北(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域)。阿坝地区成为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人数最多、驻留时间最长,也是长征中自然环境条件最恶劣、召开重要会议最多、军民关系最浓厚的地区。在此铸就伟大的雪山草地精神,被毛泽东赞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

7月18日,采访团一行来到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矗立着一座高18米、宽24米,重达1800多吨的红色雕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在班佑河畔牺牲的数百名红军烈士。碑座上雕刻着王平将军的回忆录——1935年8月,当红十一团走出草地约七十里地时,他奉命返回班佑河接应掉队的战友,在班佑河畔,他看到了这样一个悲壮的场景:七百多个战士背靠背坐在一起,全部牺牲……这是长征过草地时有史料记载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他们走了八个月,翻雪山、过草地,已看见胜利的曙光,而伤痛、饥渴和寒冷却让战士们再没有一丝力气趟过班佑河。

如今,这一段历史被铭刻在这座纪念碑上,深深感染着前来瞻仰的人们。

7月20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松潘县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缅怀革命烈士。实地感受高海拔地区地理气候,听讲解员讲长征故事,采访团一行深刻理解和感悟在雪山草地中磨砺出的长征精神,被这片川西高原蕴含的红色动力所激励。

松潘是红色之地,无数藏、羌儿女在这里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红色土司安登榜就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率众参加红军的羌族土司头人。当时,安登榜担任“通司”(翻译)、向导,发动群众为红军筹粮、做衣服和鞋子,参加苏维埃政权活动。1935年,他在长征路上执行任务时牺牲。

长征时期,红军三大主力穿越松潘草地,与松潘各族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为纪念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央将红军长征纪念碑总碑建于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上。这也更加坚定了松潘各族儿女团结一心、永远跟党走的信心。松潘县在传承弘扬红色基因中树牢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强烈的爱党、爱国热情。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阿坝积极挖掘红色“精神富矿”,大力发展瞻仰红色遗迹、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文化旅游业。如今,依托川主寺镇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以红军长征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滋养着阿坝各族儿女,成为推进阿坝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团结阿坝——各族儿女同享幸福生活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也是最大的羌族聚居区,2019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近年来,阿坝扎实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族儿女团结的基础更加牢固,进步的成果更加殷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不可摧,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7月20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松潘县。傍晚,记者在松潘古城广场看到,当地各族群众一起跳起藏族锅庄舞或广场舞,不少游客也被吸引,加入锅庄队伍,广场上一派其乐融融的欢快景象。据了解,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上演,已经成为当地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据了解,松潘县是以藏、羌、回、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当地共有21个民族、7.3万余人,各民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松潘县2018年成功创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今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行走在松潘县的城乡、村寨,处处都是民族文化互融互通、民族团结和睦的幸福景象。热情友好的松潘人民,包容和睦的社会氛围,成为阿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脉。松潘县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精品文化项目,推动优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起松潘各族群众的共有精神家园。

在松潘县城新区旁的回族聚居村大巴山村,每年的圣纪节,随着国旗升起,来自松潘十里八乡的回族群众,都会面向国旗行礼、唱国歌、感恩党。之后,容中磋就会为家人准备满满一桌美食。

容中磋是一个从藏族村嫁到这里的藏族姑娘,她把手抓肉等藏族传统美食带到这个回族家庭。长期影响下,麻花、馓子等回族传统美食,她也信手拈来。“各民族相亲相爱,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得很美好。”谈起在村里的生活,容中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家庭和美,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宗教和顺,发展才更有希望和动力。为此,松潘县深入开展“联户联情”“联寺联僧”群众工作,34名县级领导、4000余名干部职工,全覆盖联系17个乡(镇)、122个村(社区)、1.7万余户群众,在听民声、知民情、纾民困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发展根基。

发展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产业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松潘县以创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契机,立足实际,将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2014年,松潘满山花椒合作社负责人熊天忠返回家乡,开始发展藏红花椒种植,带领当地群众成立了松潘县满山红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他的带动下,解放村被打造成松潘县藏红花椒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4个乡镇23个村的各族群众种植花椒10000余亩,产量超1000吨,产值近亿元。

“产业发展了,群众增收了,日子富裕了,大家的心更齐了,各族群众更加团结了。”熊天忠感叹道。

近年来,松潘县着力打造“1+5”现代农业园,大力发展以松贝、羌活、牦牛等为代表的高原农牧产业,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50余家、家庭农场11家,让各族群众“钱袋子”鼓起来。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共同富裕,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建幸福家园,共享美好生活。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