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凌云县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着力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途径,聚焦经济互嵌、空间互嵌、文化互嵌,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形成共同体理念。
聚焦经济互嵌,共享改革成果
享受自治县待遇30年来,凌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发展富民特色产业,坚持谋长远与短平快相结合,重点发展白毫茶、桑蚕、特色水果等种植业,实施“养好鸡鸭·留住爸妈”工程,推动农业产业扩量,提质增效。近三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保持9%以上的增速。推进农林产业深加工,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推进茶酒、桑果酒加工,打造白毫茶、桑蚕加工全产业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全县8万余人参与茶、桑产业发展,年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布局建设绿色高端家居产业园区,推进林木绿色产品精深加工,在实现工业产值倍增的同时,解决县内5000多群众就近就业。推进全域旅游,积极发展“候鸟型”康养旅游和“民宿型”旅游等融合发展。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以“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建设为主要抓手,在县域内开发民宿、农家乐、采摘体验园、民俗文化体验等农文旅业态,近3万群众吃上“旅游饭”。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全县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达10260个。
聚焦空间互嵌,推动深度融合
建立“党建+邻里自治”模式,建设“党员先锋承诺墙”“乡村善治笑脸墙”,形成了党群联动、齐抓共管的乡村自治局面,调动各族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实现了从“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的转变。实施“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点对点”专车等专项招聘活动。2023年以来,职业技能培训10期488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8398人,城镇新增就业111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4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2人,解决2476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确保嵌得进、稳得住、留得下。解决好县域流动人口就业落户、社会保障、就医就学、租房租赁等工作。创建各民族留守妇女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组织开展民族手工艺等技艺培训和家庭保健、家政服务等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提高各民族留守妇女就业技能和自立能力双赢。广泛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形式多样的联谊交流活动。积极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融居环境,增强各族群众生活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聚焦文化互嵌,增进文化认同
利用红八军彩架突围战遗址等红色资源,邀请红军后代、革命老战士为村民和游客讲述红色故事,深植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充分挖掘“泗城古州府”文化、茶文化、各民族文化等资源,实现“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功能共融”,在创建工作、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上实现统筹联动。精心打造集非遗传承、民族讲堂、民族文化、同心书屋、爱心驿站、职工之家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华民族之家”,提供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利用宪法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各类民族节庆等活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进行就业指导和生活关怀等多种服务。实施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三项计划·桂在行动”,拉近邻里感情,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认同。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参与到“桂在行动”上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