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麓,东临凤山、巴马两县,西与田林县毗邻,北靠乐业县,南与右江区接壤。县域面积2053平方公里。辖4镇4乡110个行政村(社区),全县总人口22.9万,居住着壮、汉、瑶三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59万人(其中瑶族分三个支系,即背陇瑶、蓝靛瑶和盘古瑶),占全县总人口的55%。盘古瑶人口较少,主要分布在朝里瑶族乡、加尤镇、玉洪瑶族乡三个乡镇,共82户391人。
盘古瑶文化是凌云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各民族的存在感、归属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凌云县委统战部组织调研组对盘古瑶居住环境、民俗文化等进行专题调研。
一、盘古瑶民俗文化基本情况
(一)盘古瑶民族渊源。瑶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源于古代南方的“蛮族”。远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江汉流域的荆蛮,到秦汉时期有一部分演变为湖南武陵蛮和长沙蛮,这就是瑶族的先民。在历史上瑶族是个迁徙较多的民族,南北朝时,从武陵长沙蛮中分出一个民族集团叫莫瑶,这标志着瑶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形成。宋代以后瑶族同胞已大量进入广西境内,到元代,瑶族在广西的分布区域是:北抵湘桂交界地区、南达钦州境、东北到贺县境、西至泗城州境。盘古瑶自称“优勉”,男女头饰盘得筛子般大,又因崇敬盘古王为祖先,故称盘古瑶。他们以过山榜作为族著,又称过山瑶。盘古瑶民俗文化既有典型的岭南文化特征,也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例如,在婚庆方面,盘古瑶婚礼上有丰富多彩的仪式和习俗,如求婚、纳采、入洞房等,每个环节都有吉祥意义,体现了盘古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盘古瑶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民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该县瑶族的特殊风情。盘古瑶的“盘王节”等民俗风情古朴有趣,多姿多彩。使用乐器有八仙笛子、响铜钹、牛角器等,音乐有地道的《山歌》《迎亲歌》《送亲歌》《敬酒歌》等。
二、盘古瑶的风俗习惯
(一)盘古瑶的起居饮食。盘古瑶一般聚居于层峦叠嶂、树林茂密的土山地区,大都为水源较好的半山腰。“十二五”期间,村寨一般是分散居住,建筑风格各异;“十三五”期间,得到党委政府政策倾斜,村、屯及入户道路网连接,道路硬化,便于出行,瑶族群众从山上搬迁至道路边,村寨变大,一般七八户或者三四十户居多。原始建屋用材多为木料,四周全以木板或木条围面,上盖瓦或茅草,也有小部分泥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已100%住上“洋楼”,房屋构造一般为砖混结构,一栋以两间、三间居多,中间为厅堂,内设神台。厅堂旁边设客厅,其余为卧室,正房屋两侧屋内设火灶或火塘。屋前屋后分设柴棚或猪牛马栏。一般房屋为二层至三层半,二层设房间住人。屋边种八角、芭蕉、竹子等,还有自家微菜园。
盘古瑶的主食为大米、玉米,豆类和薯类次之。盘古瑶一般日食三餐,早饭和晚饭在家里吃,午饭多是带到地里干活休息时吃。食肉以猪、鸡、鸭为主,其次以各种禽肉补充。菜类多为青菜、黄豆、南瓜、笋类等。过年杀猪喜吃活血,喝苦胆酒,剩下的肉多腌制为腊肉。冬天喜欢“打火锅”,边煮边吃、边吃边谈、边吃边唱。男子普遍喜欢喝酒、吸烟、吃辣椒,女子少部分喝酒、吸烟。狗是看家护院的得力助手,盘古瑶禁止杀狗和吃狗肉。
(二)盘古瑶的服饰。盘古瑶胞勤劳勇敢,聪慧文明。妇女服饰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盘古瑶妇女的服饰由长袍、小衣和围裙组成。长袍由蓝靛染的蓝黑土布制成,衣襟和衣领处有挑花刺绣和拼布图案装饰,外围圈红色绒球,后背缀有一排红色流苏,以红绿黄串珠连接,腰两侧亦有红色绒球和流苏装饰。小衣即内穿衣物,以银牌和银花装饰。
围裙则用珍珠银链点缀修饰,光彩夺目,行走在山间小道,只闻环佩叮咚。裙边饰以山峦图案,意在山峦之中安居乐业。裙的中央不绣花草,表示心地纯洁。腰带用手工织成的线带,宽约六寸,长约六尺。中部用浓艳的红色线带编制成奇花异草,意味心中炽热。两端绣花草飞禽,缀上银饰,宛如花开并蒂,永结同心。裤脚边绣约五寸高的奇形花样,构图浪漫,超脱现实感。
瑶族姑娘新婚之时,穿亲手制作的水红色镶边鞋,鞋用金丝银线拼凑成龙腾凤舞之状,穿在脚上,款款而行,百态千姿。
盘古瑶男女喜戴头巾。头巾一般均为一丈二尺长,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少女用浅色和红色,戴精妙绝伦的三角帽,象征妙龄如花,青春红似火,并为未婚的标志。已婚妇女多用青色或黑色,表示庄重稳健,寓意洁朗纯情。在头巾上精心设计图案花纹,巧妙灵活地运用七彩丝线和娴熟的针绣技法,绣上各种山水日月、白云蓝天、急流飞瀑、奇花异卉等。设计独特,色彩调和,造型美丽,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其工艺繁杂,戴卸又极麻烦,后人多以盘头巾取而代之。女性根据自己喜好盘头巾,有的盘在头上的头巾达10条,重达6斤左右,男性盘在头上的头巾一般为2条。
妇女的服饰,从上到下,搭配十分得体、完美和谐,且多有寓意,表现了瑶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它也是一种很有欣赏价值的民族工艺品。
据了解,制作一套完整的盘古瑶妇女服饰需花费近万元。
(三)盘古瑶的婚嫁。以前,盘古瑶青年男女是父母包办婚姻,多为父母指定,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现在,盘古瑶青年男女多为自由恋爱,各民族实现了互相通婚,对歌交往交流交融,婚姻自由,但终身大事还须由父母操办。
旧时的亲事,一般要经过讨亲、议亲、过礼、迎亲、回门五个程序。
讨亲。男方父母经过多方打听或者他人介绍后知道谁家有适龄女子,便带简单的礼物到女方家去讨亲(讨问女方生辰八字)。如女方老人同意则告知姑娘的年庚八字,男方把双方八字相对照,若八字相合,男方父母则带上男子到女方家“会面”,看是否互相中意,再带着女方到男方家里看房子,是否符合心意。八字不合则通知女方另许他人。
议亲。男女双方互相中意后,男方正式请“梅勉”(媒人)登门议亲,议定迎娶或入赘。同时还要议定彩礼的数量和成婚日期。
过礼。在迎娶前,男方要把聘金和聘礼送到女方家。包括米酒、猪肉、大米(糖食果饼)等各若干公斤,邀双方亲戚会餐认亲。
迎亲。迎亲是婚礼中最隆重、严肃的仪式,由新郎亲自迎娶。迎亲队伍由“梅勉”(正媒、副媒共2人),“姻姑”(3人),“茶郎”(抬嫁妆的男青年若干人)组成,迎亲队伍到女方的寨边要遇上三帮“拦把郎”(拉着腰带拦路盘歌的姑娘)俗为“过三关”。“梅勉”要以歌一一回答后,送出喜钱方能通过。过三关后才能进入女方家。主人设宴时,“梅勉”要手捧绣花荷包从左至右向在座者一一拜礼,然后敬酒对歌至半夜。第二天早晨,女方家让亲友送新娘起程,送亲客多达60人以上。送亲客要到男方家载歌载舞,用三餐饭才返程。到男方寨上,新娘进屋时由道公在屋外杀鸡回喜神,新娘进屋不拜堂。男家当天设酒席招待亲友。
回门。回门是结婚最后一礼。新娘过门3天或7天,男家请一男二女与新郎陪送新娘回娘家。三天回门不过夜,七天回门住一夜。新郎新娘同回家后,婚礼至此结束。
三、盘古瑶民间特色活动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和春节是盘古瑶同胞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期间,中年男子相邀到山上游猎,青年男女分别结伙走村串寨唱山歌找对象,中年妇女则在家做针线活。盘古瑶还喜欢捕鸟、养鸟、逗鸟,利用春节空闲时间,大家把平时各自养的鸟用笼子装好挂在大树下,吹起口哨竞赛。男子也很喜欢找马蜂,烧马蜂,用蜂蛹下酒。
青年男女恋爱后,赶圩时常煮糯米饭,拌入蜜糖,然后用粽叶包好,送给恋人吃,以示爱情像蜜糖一样甜蜜,俗称送蜜饭。姑娘对自己钟情的恋人,还会亲自做布鞋、绣鞋垫送给意中人,以物传情,显示自己的手艺。
除春节外,盘古瑶最流行的是过“盘王节”,这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节期一般在农历十月下旬至春节期间。活动形式有同宗共族进行或由寨主组织全寨人统一进行。一般用竹子搭台起坛,挂起盘王像,先由寨主或族老向盘王献茶,献酒,同时鸣枪或放铳三响,然后由青年人向寨老献酒献茶;接着敲锣打鼓,跳铜铃舞、铜鼓舞,再唱盘王歌、六十花甲歌等。晚上要进行盛大的会餐。
四、盘古瑶生活现状分析
在凌云县的少数民族中,盘古瑶是一个特殊的瑶族支系,拥有自己明显的民族特征,与汉族文化相融合,吸收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但部分村寨还存在落后思想观念,交往交流交融各方面存在瓶颈。
(一)民族团结,安居乐业。盘古瑶对居住条件的选择比较重视,一般为依山傍水,利于生产活动的开展,便于繁衍生息。盘古瑶善于与其他民族交往,在交往中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风俗习惯。开始时他们一般是为汉族打短工,到后来转为与汉族“打老同”“打老庚”(相当于结为兄弟),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持着相互密切的关系。受到现代文明的碰撞,他们改变了思想观念,与汉族、壮族等通婚(如朝里瑶族乡兰台村伟甲屯36户163人中,有14户14人跨民族通婚),实现与以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形式错落而居(如加尤镇下伞村那汉、顶幕和陇文三个屯与汉族交叉杂居),推进了民族之间交融的主体互嵌。但本民族优秀文化逐渐走向消失,在调研过程中,根据年长者反映,年轻一代不穿戴本族服饰,不会手工制作独特的刺绣和金银器,对传统手工制作热情不高,手工技艺逐渐走向消失。
(二)本民族语言逐渐丢失。表现在: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学习普通话,大部分儿童不会说本民族语言;部分村与汉族杂居,受环境影响,减少了本民族语言的使用;人口流动频繁及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年轻一代几乎不会讲本民族语言。
(三)部分盘古瑶对社会交融不够。由于长期住在大山深处,与外界接触较少,特别是中老年妇女,有的一辈子没有出过大山,到过最繁华的地方就是乡镇,主要去购买生活物资、农资等。如在玉洪瑶族乡东兰村大傲屯盘古瑶寨调研时,村民表现腼腆,交往交流方面存在局限。
五、意见和建议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根据调研结果,就如何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全面落实民族政策。秉持民族平等原则,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支持和促进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发展,保护民族语言、文字、节日等重要文化元素。采取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加强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建议运用各种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消除陈规陋习,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二是真正做到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够进一步去研究该民族的文化。对于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给予优先保护和支持。加强对全社会的教育宣传,增加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了解和尊重,培养公众的文化包容性和多元意识。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考虑少数民族的文化需求,提供符合少数民族特色和习惯的服务。盘古瑶歌舞与织布技艺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建议在传承发展上给予政策支持与倾斜。
三是重视和突出少数民族的文化调查研究。调研发现,盘古瑶的一些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已经消失或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突出少数民族的文化调查研究,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化调查研究的投入,鼓励学者、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相关研究项目;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调查研究人才的培养,培育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调查研究项目,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现状、问题和需求,为党委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建立健全数据收集和整理机制,搜集和保存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料和实物,形成丰富的文化资源库;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论坛等形式的交流活动,促进学者之间的学术互动和合作,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为凌云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