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各族自治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民族团结进步与党群服务、文明创建、经济建设、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思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坚持民族团结进步与党群服务深度融合。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干部、人才等组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村“两委”干部中少数民族占比90%以上。建设同心岛、民族活动中心等独具民族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以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三常”为基本目标提升服务水平,编印《农事村办服务事项工作手册》,建设“智慧党建+防贫动态”监测系统和村级服务平台自助终端,让党群服务中心既有“颜值”又有“内涵”。2022年龙胜泗水乡里才村获评桂林市首批“最美党群服务中心”。在白面瑶寨、布尼梯田等核心景区设立党员先锋岗8个,开设党员服务热线,既服务景区游客,又辐射周边少数民族群众,2022年以来累计为民办实事28件。发挥村集体经济在优化党群干群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党支部+村集体+农户”联结机制,带动9个行政村集体增收,辐射1.2万余少数民族群众。
坚持民族团结进步与文明创建深度融合。在各行政村加大宣传力度,铸牢民族团结意识。通过悬挂张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公益广告等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打造民族文化墙体767平方米,让文化墙“说话”,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充分展示乡风文明建设丰硕成果,坚持选树示范典型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和文明创建取得成效,深入挖掘党员干部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最美民族之星”“最美民族融合家庭”“最美统战人”“最美村干”“最美党员”“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等先进典型,进一步激发各族群众为民族团结进步做贡献的积极性。将民族团结进步内容融入村规民约中,在全县共同倡导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各族群众文明素质。同时,培育民俗演艺队伍,以54名热衷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志愿者为“主心骨”,带领群众组建32支民俗文艺表演队,开展独具民族特色的文艺活动,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建设深度融合。结合资源优势,深挖本土民族文化与梯田文化,先后多次举办“落蔸节”“打泥脚运动会”“重阳敬老节”“三月十五寨纳蚂歌会”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后建成红瑶博物馆、民族寨门、同心桥等一批民族团结特色改造提升项目。泗水乡周家村通过景区门票分红收入、土地流转收入、种花维护务工收入以及农家乐、歌舞、油茶接待收入等“一举多得”的方式,让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间接带动民族地区群众121户508人发展旅游致富。黄洛瑶寨歌舞表演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歌舞表演收入70.72万元。金竹壮寨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多万元,带动村民开办民宿及土特产销售增收共计26万余元。
坚持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该县在促进乡村治理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过程中,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群众和基层,着力解决一系列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加强法制宣传,以广播“大喇叭”、开展法律讲座等方式进行普法宣传,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建立“村级法律援助联系点”,提供法律知识普及、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构筑起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安全网”。目前已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6人次,开展法律知识培训2期,通过调解,解决纠纷7起,涉及金额达45多万元。
(石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