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文明、存史资政、教化民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花山岩画及其文化内涵再次进入世界的视野;由花山文化所孕育的诗词气象,也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一
花山岩画作为中国和世界独特的物质与精神遗产,蕴含着丰富神奇的文化内涵,无论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历史学还是从文艺创作、艺术技巧与促进现实文化发展繁荣来看,花山岩画都有着丰富和深刻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不可替代的。
花山岩画所在地崇左市宁明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一片充满诗意的热土。宁明古属百越之地,为骆越根祖圣地,邑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宁明又是南疆边陲要塞,陆地边境线212公里,是广西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县份,具有浓郁的边关风情。悠久的发展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绝佳的人文景观,孕育了别具魅力、光辉灿烂的花山文化。
受花山文化濡染,宁明诗人辈出。宁明人民历来尚文好诗,尤其是清代以来,文风大盛,诗才辈出。据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和广西大学谢仁敏教授统计,盛唐至近代的1000多年里,广西从事诗文创作的壮族作家100多人中,就有40多人是宁明人,他们是最大的壮族作家群,其中包括黎申产、黄焕中等诗坛明星。清末至民初,宁明作家所创作的诗词有案可查的多达几十卷,所载诗词近万首。可惜这些作品大多早已散佚,今存仅为一鳞半爪而已。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存余作品中,黎申产、黄焕中、农实达等三人的诗作被《中华文学通史》和《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列为专题加以研究,还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学习资料。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宁明人民的宝贵财富,为宁明县的发展提供了文明的滋养,注入了文化的活力。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以诗词文化为引领,不断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在充分发掘、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诗词文化之路上不懈努力,颇有成果:2013年8月成立宁明县诗词楹联学会并编辑会刊《花山诗苑》,在弘扬诗词文化、交流诗词创作、培育诗词新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各乡镇、部分机关单位、企业和军营进行中华诗词基础知识培训一百多场,受训人数上万人;编辑推出了《花山诗词丛书》一套及其他诗集共26辑;经过强谋划、细分工,抓亮点、找载体,成功创建了“中华诗词之乡”;创作并发表了大量诗词作品,其中一些作品获得各种奖项;一支以田力营、郑巨荣、甘春鸿、黄志坚、陈寿华、甘秉焜、高翔、李茂仁、农俊林、农陆权、林日民、方慕深、廖巨农、黎高潮、劳刚、黎彩芬、邓远宁、黄学仁、黄海青、梁贵森、黄日琼、熊威、吕远潮、陶建华、王艳群等为代表的宁明诗词队伍活跃诗(词)坛……人们吟古颂今,诗情满怀,诗词文化已经融入百姓生活,在花山大地上绽放芬芳。
二
习近平总书记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中华诗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诗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诗词呈现“千里莺啼绿映红”的勃勃生机,全国各地诗词组织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宁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诗词传统,随着新时代的迅猛发展,花山文化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地绽放时代传统文化鲜花的态势,孕育出引人瞩目的诗词气象。
(一)根植传统的坚实底色。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艺术创造和丰富的情感记录,是我们代代传承的文化瑰宝。学者、诗人闻一多曾说:“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古典诗词之所以能传承千载、经久不衰,正因为它寄托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国人的诗情与诗心。今天,对古典诗词传承路径的新探索接连不断,古典诗词正以多种面貌融入我们的生活,持续绽放魅力,唤醒更多人的诗情与诗心。宁明的诗词创作,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近十年来创作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看出,宁明的诗词创作是深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或者说,都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里绽放出来的花朵。这些作品,无论是绝句、律诗或古风等等,都闪烁出唐诗的形象;无论是鹧鸪天、沁园春或临江仙等等,都映现出宋词的背影;无论是吟古,还是颂今,都不同程度地浸润着民族文化传统的有益滋养,内蕴着中华民族积淀已久的文化意识、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往,反映着作者最深刻的心灵呼唤和所处时代最迫切的前进要求,流露出独特的骆越民族哲学思想和花山文化的审美旨趣。这些作品,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所揭示的深刻问题都体现出与骆越民族思维方式的一致性,也都鲜明地烙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这些作品,不仅使读者感受到浪漫格调、思辨色彩,也让读者感受到阳光旋律、纯正能量……而这些感受,无不与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二)守正创新的刚健脉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创新是文学的鲜活生命力。根植传统并非故步自封,而是要袭古开今。只有扬弃继承才能筑牢根基,批判借鉴才能达致优秀。十年来,宁明诗词创作实践坚持发扬守正创新的精神,诗人们用手中的笔,描绘文学梦想,歌颂新时代,书写生活深情,流淌对伟大文化传统的热爱,涌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信念和坚守。因此,在《花山诗词丛书》及其他诗集中的诗词作品,既有对历史理性、社会正义和醇正人性的坚实表达;也有传递着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更有饱含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热忱,充满着人性的光芒。正是这种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境界,使宁明诗词有了挺得起、立得住的生命气象;有了通向深微的人心,激发人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砥砺道德理想,给人以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激励的文化自信和文学力量;有了能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刚健。
(三)追求品质的丰盈气象。作品的优劣,是由作品的品质决定的。举凡优秀的文艺作品,必定是品质上乘,必定是在创作态度、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上追求精品意识的结果,必定是充实而不空洞、丰盈而不僵硬、细致而不粗糙。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强调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实际上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什么是优秀文艺作品、创作什么样的优秀文艺作品”所作出的创新性回答。其中,“思想精深”指向文艺作品的“思想标准”,“艺术精湛”关涉文艺作品的“审美标准”,“制作精良”则指向评判文艺作品的“质量标准”。十年来,宁明诗词创作自觉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追求精品意识,在品质上下工夫。一是朝思想精深方向努力。思想引领和精神追求是艺术的灵魂和根本,缺乏表现心灵的深度,作品很难产生感发人心的力量。思想精深,就是创作者自觉站在历史的高度观察社会、思考人生,以美的力量和形式揭示社会人生更为内在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以此烛照现实、启迪智慧。二是朝艺术精湛方向努力。艺术精湛,就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与作品“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融合(恩格斯),以此达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王国维)的艺术佳境。否则,作品就容易变成思想的传声筒、概念化的口号或者生硬说教。三是朝制作精良方向努力。制作精良,就是作品显示出精益求精的细腻而非胡编乱造的粗糙,是“讲究”而非“将就”。惟其如此,作品才能向着“精品”“高峰”迈进。简言之,宁明的诗词创作是以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姿态努力着,创作出来的作品中不乏蕴含思想力量、道德光芒和人性温度以及具有时代精神的佳品。如陈寿华、田力营、黄志坚、高翔的诗集中,一些作品就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扫除颓废萎靡之气。
(四)紧跟时代的鲜明面相。在中国唐诗的大观园里,既有《春江花月夜》的华丽典雅,也有《卖炭翁》的平易直白;既有《登幽州台歌》的悲壮苍凉,也有《蜀道难》的雄浑奇崛。这些作品风格迥异,却都是书写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生活的丰富性、情感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创作个性的差异性,决定了文学作品并非只有一种面相,但无论哪种面相,都必须是书写时代的方方面面。在《花山诗词丛书》中,紧跟时代的面相得到集中体现,如:《宁明县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比赛作品选集》《宁明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诗词比赛作品选集》《宁明县精准扶贫“花山杯”征文比赛作品选集》等等,里面有不少能够见物、见人、见精神,充满正能量和感染力的作品。
(五)通俗易懂的艺术魅力。文学作品归根到底是写给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民的需求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作品只有饱含对生活的真诚和热望,坚持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反映人民关切,表达人民意愿,书写人民期待,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才能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人民群众的接受、认可和喜欢,永远是评判文学作品的最为恒定标准,诗词作品尤是。在《花山诗词丛书》中,以及我阅读到的其他宁明诗词作品中,尽管作者文学水平不一,作品质量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基本没有生冷僻字,没有故作高深,没有佶屈聱牙。而这正是读者群众喜闻乐见的,也是具有艺术魅力的。
三
十年来,宁明诗词在花山文化的涵养下,闪耀出文化自信光芒的气象,为繁荣发展广西诗词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最明显的是不少作品缺少艺术个性,一些作品有机械模仿的痕迹,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些作品因为过于强调格律而显得拘泥,“求正容变”不够,缺乏创新和自然流畅等。显然,宁明诗词距离天高地阔、气象万千的境界还很远,但其所呈现出来的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广西诗词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气象,是不容置疑、不容忽视、不容否定的。
而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和繁荣花山文化孕育的宁明诗词事业,还需要更多更大的努力。一是要强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需要每位诗人从已经熟悉的题材圈子里走出来,走向现实生活的广阔天地,到新时代的大潮中汲取诗意诗情,使历史悠久的传统形式和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统一起来,才有可能产生富有时代感的好诗。二是要坚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引领下普及。以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为指引,坚持不懈地抓扩大队伍,抓繁荣创作,抓社会诗教。同时,通过理论引导、大赛催生、培训提高、研讨交流、推出新人新作等多种形式,营造有利于精品力作产生的环境。三是要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广大诗人和诗词爱好者把个人情感融入时代的大潮及党和人民的视野之中,在诗词创作中坚持把思想性和艺术性更好地统一起来,用诗词记录历史、讴歌时代、赞美英雄、陶冶情操、滋养心灵,反映社会生活主流和精神风貌。提倡诗人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作。在题材、内容、手段、风格上展现多样性,形成宽领域、大视野、多层次的创作氛围。美刺并举,扬善惩恶,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诗词生态环境。四是要重视理论引领。诗词创作要繁荣,诗词事业要发展,就需要强大的思想理论来支撑,来引领。要通过组织举行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探讨当代诗词在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和争鸣,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活跃诗坛,开阔思路,扩大视野,促进创作繁荣。
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诗有高境,词有深美。诗词为道,大可承载传统文化,小可修养自家性情。新时代新征程,诗词要尽情绽放她的典雅、精微、博大、包容,激发丰沛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连接江河湖海,摆渡个体心灵,照亮烟火日常,描绘时代巨变,攀登艺术高峰,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应有贡献,以彰显文学的价值和尊严,展现新时代文学的丰硕成果和崭新气象。
花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别具特色。我们有理由相信,花山文化涵养孕育出来的诗词气象一定会更加恢弘,更加壮美,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