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壮学、民族学专家梁庭望教授今年已87岁高龄,但依然笔耕不辍,奋战在民族研究的前沿阵地,率领团队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同时心系家乡,长期关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建设。当下,广西正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作为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研究者,梁庭望教授对该示范区的建设有何建议?近日,他接受记者采访,围绕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品牌打造等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记者:近年您率领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理论研究课题并出版专著,能否介绍一下您近年研究的重点领域、方向及研究成果?
梁庭望教授:近些年我和我所在的团队主要研究了两个课题,一个是“骆越方国研究”,另一个是“爱国志士侬智高研究”。
“骆越方国研究”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5年结项,研究形成的专著《骆越方国研究》2017年出版了。这个项目是为了维护南海主权而设立的,我们通过调研论证,驳斥某些国家所谓中国岭南和南海是他们民间传说中人物开发的谬论。《骆越方国研究》书里写了我国开发南海的历史、范围,为什么说是中国开发了它,等等,出版以后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据统计,大概有600个网站发表了相关信息。
这个项目源于2004年在南宁大明山的调查。当时南宁市计划开发大明山,邀请我担任专家组顾问,调研的时候我们发现大明山下有一个古都城,根据出土文物等情况我们判断,这里应该是骆越方国的都城。当时我们都很兴奋,因为骆越方国是先秦时期岭南和南海的开发者。骆越由12部构成,其中蛟龙部就负责开发南海。我们意识到,这涉及国家领土安全、领海安全、文化安全,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以占领骆越文化研究的制高点。
“爱国志士侬智高研究”是教育部委托研究的国家重大项目,2017年12月正式下达委托文件,目前我们的团队正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记者:您一直很关心家乡的发展,对于广西特别是广西民族文化,您比较关注的点有哪些?
梁庭望教授:过去我们关注的是广西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我认为现在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不能只研究过去,更重要的是研究未来广西应该怎么发展,也就是壮族等各民族的发展问题。
这几年我比较关注广西的这五个问题:一是广西的稻作文化。水稻人工栽培是中国南方越人、也就是江南汉族的祖先和壮侗语族民族的祖先首先发明的,广西至今分布着较大面积的野生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韩斌课题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通过水稻基因遗传研究,发现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表明广西很可能是水稻最初的驯化地点。相关论文2012年刊登在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轰动一时。我们广西人天天吃米饭,但对祖先驯化野生稻的历史不太清楚,对稻田没有歌颂,内蒙古人就天天歌唱草原。杭州附近发现了一粒2万年前的米,就进行声势浩大的宣传,相比之下广西的声音就小得多。
二是南海的开发问题。南海的开发涉及两个航线,一条是西线,一条是东线。现在学者研究的基本都是西线,但只讲海上,没讲陆地上的部分。古人从中原进来,到湖州,顺北流江而下,到南流江,再到合浦,然后出海。这体现了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汉族进来,瑶族跟壮族的船工一起,包括灵渠水不够的时候都要人来拉船,那是汉、壮、瑶等民族的船工一起拿着绳子拉。东线也值得研究。1975年美国一个海员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浅海挖到几十个石块,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三角形,上面有个圆洞。美洲没有这种石头,最后在广东广西沿海发现这种石头,它是中国古代越人的船锚。20世纪90年代,我跟几个专家写了很多文章研究这个东西。专家们通过石头上锰的厚度,证明越人3000年以前就到达过美洲,经过印度尼西亚、斐济等地走海路过去。此前大家都认为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我们的研究推翻了这个观点。
三是岭南开发的历史。现在的岭南山清水秀,但早期森林覆盖面大,毒虫细菌多,据古籍记载,“数百里无日色”,唐宋时期,甚至到了明代,广西还是贬谪犯人的地方,经过壮、汉等民族的开发,才有了今天的秀美岭南,这段开发的历史值得研究。
四是汉族南迁的问题。第一批汉族南迁的,是秦始皇留下的军队,打完仗回不去了,就留在广西、广东,留下的人数有说10多万的,有说20万的。第二批是汉代的时候,出现一个“南海潮”,当时人们从中原涌到合浦这个地方。合浦、钦州这片区域目前已经发现上万个汉墓。整个岭南来看,集中出现这么多汉墓的地方很少。我比较关注的是汉族南迁以后,壮族祖先包容、帮助他们,没有驱赶。南迁的客家人和土著民族就发生过一次矛盾,也很快就解决了。
五是国家安全问题。现在我们的国土安全、文化安全已经受到威胁。比如中国是天琴文化的发源地,天琴是壮族传统艺术,越南却将天琴认定为国家非遗项目,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遗项目。越南还在德天瀑布那里修建了一个地质公园,把我国的领土也包括在内。有的国家还根据民间传说,说南海是他们开发的。
记者: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2000年您在提出“中华文化板块结构”学说时就谈到,四大板块的文化互相辐射,呈现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准确理解、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梁庭望教授:弄清楚中华文化的板块结构,有利于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20 世纪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中国出现一场文化热。其中,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学说,是民族学、文化学研究上的一次突破。许多专家学者开始从多元角度探讨中华民族文化,提出“中华文化的板块”的概念。当时有将中华文化分为3个板块的,也有分为5个或6个板块的,但不管多少个板块,里面都不包括少数民族的板块,我认为这有失偏颇,就进行了研究。
我通过研究中国语系语族民族分布,提出中华文化是由四大板块组成。这四大板块是: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江南稻作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它们由经济纽带、政治纽带、文化纽带、血缘纽带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
中华文化像一棵大树的主干,各民族文化像主干上很丰茂的枝叶。为什么要正确把握?因为中华文化是全国的文化,而各民族文化是区域的文化,区域的文化不能反对整体文化。要扶持那些有利于我们主体文化发展的,能够促进主体文化更丰满的民族力量,如果它对主体文化有伤害,那要排除、调整,不排除会影响我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里是讲要服从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从于党的领导,服从于国家的统一,服从于民族团结,服从于社会发展。
记者:党的二十大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为贯彻党中央精神,广西近年来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您认为广西在建设过程中,应如何发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优良传统,从各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能量?
梁庭望教授: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到“十二个必须”,我们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就要带头执行这“十二个必须”。
一是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二是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三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四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五是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六是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七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八是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九是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十是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十一是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十二是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到广西视察时高度评价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2年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八桂大地发生的历史巨变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祖国南疆的成功实践。您长期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据您了解,广西的历史文化中有哪些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经验或精神值得弘扬和推广?
梁庭望教授:从全国来说,我们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国家要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任务,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二是抵抗打压,西方国家看到我们发展起来,现在要打压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各个民族要团结起来,处理这两个问题。
广西要在这两方面表现突出,一要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二要培育市场经济,培育懂市场经济的人。比如天等县一个初中毕业生搞桂林米粉产业,后来带动了一帮人,在广西、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卖桂林米粉。三是继承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四是要保卫好我们的领土。广西在保卫领土上是很出名的,比如镇南关大捷。五是要学习,加强文化交流,提高大家的知识文化水平。
记者: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也在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在文化品牌打造、知名度提升等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您有什么建议?
梁庭望教授:习近平总书记给了广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样高的评价,我们需要提高站位,把它放在更高的层次来理解,进一步总结“示范”表现在哪些地方,并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还有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到的瓦氏夫人千里抗倭,以及革命先烈韦拔群带领农民闹革命等,这些光荣的历史都值得深入挖掘。
民族文化品牌方面,我们应该打造稻作文化的中心,展示稻作文化,这个非常重要,但现在我们的声音太弱。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湖南省怀化市举办世界粮食安全研讨会,袁隆平请我作一个关于稻作发明史的专题报告,我在会上阐述了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由中国南方越人发明的观点,与会者中有61名外国农业史专家,以及国内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大会是同声传译的,我讲完以后,等待他们反驳,但没有人提出异议,实际上就等于全世界公认,人工栽培水稻最早由中国南方越人发明。广西本可以利用这样的契机和研究成果打造稻作文化品牌,但让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材料我们广西还用得太少。
此外,铜鼓这个品牌也应该打造,因为越南现在也要“抢”铜鼓(这个品牌)。
广西还有一个任务没有完成。内蒙古、西藏、新疆这些地方把民族的主旋律给定出来了,这个主旋律可以反复在很多歌曲里出现,一出现人们一听就知道是这个民族,广西到现在还没有总结出一个主旋律,也没有中心,稻作文化是我们的中心,我们应该歌唱和稻作文化有关的东西,但是没有。如果能总结到刘三姐那个程度就很好,20世纪60年代,我刚大学毕业,就是刘三姐的时代,我现在都80多了,没有出现第二个像刘三姐这样有影响力的品牌,并不是我们的民族没有东西,而是总结、挖掘、推广得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