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来宾市武宣县“走进锦绣大藤峡 畅游绿水仙城”第二届布濑壮韵文化旅游艺术活动月在桐岭镇四安村拉开帷幕,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当地群众载歌载舞,与前来游玩的外地游客热烈互动。体验非遗文化、领略壮韵风俗、共跳壮族竹竿舞等颇具特色的活动节目,让游客兴致盎然,现场洋溢着融洽祥和的喜庆气氛。
这是武宣县全方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大力抓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带来的可喜局面。近年来,该县积极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格局,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2022年,武宣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今年6月,在全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推进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力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强化组织领导,高位推进创建工作。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办、县政府办分别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年度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重要议题。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武宣“十四五”发展规划,纳入对各乡镇、县直部门领导班子评价考核、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体系、县委巡察、党校主体班培训计划、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列入绩效考评内容,切实压实工作责任。
强化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创建工作。持续升级打造幸福小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示范点”、百崖大峡谷景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各族青少年交流示范点”,推动“三项计划”走深走实,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序推动同心文化载体建设,2023年打造“同心文化载体”项目6个以上,持续提升全县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重点打造一批“七进”创建示范典型,培育打造桐岭镇、桐岭镇新龙小学、二塘镇石耉村、中共武宣县委旧址和韦天强故居等7个单位创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新格局。
强化经费保障,全力支持创建工作。积极落实创建工作经费,进一步理顺筹措渠道,2023年申请县级财政创建工作专项经费300万元,全县预计整合投入创建经费8000多万元。通过考评推动,多点发力,拓宽创建经费渠道,促使全县多部门、企业积极投入经费参与共建,保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7+N”、公共领域宣传阵地建设、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等方面资金投入。聚焦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效益,投入337万元用于新建产业道路硬化、助力产业项目发展,大力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进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强化示范点打造,精心点亮创建工作。构建东乡镇、桐岭镇、桐岭镇四安村、县纪委监委机关、县税务局、来宾武宣南方电网、实验初级中学、二塘镇石耈村示范点新格局,立足各示范点资源禀赋、发展条件、优势特色等实际,抓好全面提升示范点面貌工作,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抓好示范点推广介绍工作,注重提升讲解员讲解能力,通过讲好各示范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展现武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为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强化宣传渲染,助力提升创建工作。持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政策法规学习月为契机,以“壮族三月三”、端午节等传统节庆为载体,在全县范围扎实开展山歌王争霸赛、旱地龙舟比赛、背篓接绣球比赛、大地欢歌文化旅游民俗风情展演等活动,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以示范点为支点辐射的宣传矩阵,投入200多万元用于示范点沿途宣传阵地建设,在县城、乡镇主干道等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更新设置宣传横幅(牌)及主题景观小品700余幅(个),不断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覆盖面,营造浓厚创建氛围。
强化指标指引作用,精准推动创建工作。准确把握创建测评指标,发挥测评指标“指挥棒”作用,落细落实《武宣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测评指标任务分解表》。进一步压实相关牵头、责任单位主体责任,以“快精准细严实”的工作态度按照测评指标做好创建资料台账收集工作,确保台账资料顺序逻辑清楚、佐证材料支撑有力。
(陆原令 陈彩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