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区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案》明确了建设目标,提出到2025年,加快优质高效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形成并推广10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评选10名桂派中医大师、60名广西名中医,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加快推进广西2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建设,争创一批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区中药材产业种植规模稳定在600万亩左右,中药材种植及初加工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
《方案》明确5大工程20个建设任务,每个任务提出具体举措、列出责任单位,确保建设目标落地落细落实。
一是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体系,推进7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推动市级、县级中医医院提档升级,力争基本实现设区市三级中医医院全覆盖。做强中医壮瑶医特色优势专科,达到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强化中医壮瑶医治未病能力,遴选建设一批自治区级、市级、县级中医治未病示范中心(科室)。提升中医药壮瑶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支持建设一批广西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建设中医药数字便民和综合统计体系,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之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加大中医药领域综合改革力度,统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壮瑶医非药物疗法和中药制剂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二是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创新建设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类临床科室建设。强化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遴选建设一批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试点项目。
三是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建设中医药壮瑶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创建一批中医药领域自治区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室等平台。提升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中药壮瑶药创新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提升广西药品检验机构在传统药物国际标准领域的影响力。推动将符合遴选条件的壮瑶药材收载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推进中医药壮瑶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产品开发。做大做强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科研院所,推动全区中药质量标准平台和院内制剂孵化中心建设。
四是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广西名中医培养工程和广西岐黄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名中医八桂行活动,建立名中医表彰激励长效机制。加强基础人才培养,实施广西中医药薪火人才培养工程,启动实施壮医医师资格考试标准化建设,开展壮医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工作。建设一批国家和自治区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加强建设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推进新一轮省局共建广西中医药大学。
五是中药壮瑶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提升中药材种业质量,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发布广西道地药材目录和广西药用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建设和提升一批中药材基地示范县、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和定制药园。促进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遴选支持一批广西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挖掘与传承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壮瑶药制剂创新发展和产业化,推动设区市区域中药壮瑶药制剂中心建设,发布广西地方特色食品使用的中药材目录。建设中药材交易平台,组建中医药壮瑶医药产业发展联盟,常态化举办广西中医药产业交流大会。加强中医药壮瑶医药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融入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等建设。加快推动广西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打造中国-东盟中医药传统医药贸易大通道,支持中医药壮瑶医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本报记者 杨兰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