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甘桑石刻文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在广西平果县(现为市)马头镇甘桑屯发现的石片上所刻的古代字符。自2011年媒体首度披露甘桑石刻文以来,先后有来自百色、广西、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考古、历史、民俗、古玩等各界人士奔赴平果进行实地考察,甘桑石刻文因此引爆业内,并引发真伪之争。
近期,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物考古学会会员、广西文物考古学会理事、广西文物鉴定委员会会员、研究馆员、资深考古专家郑超雄先生,广西第五批八桂学者、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富强先生,以及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壮学会副秘书长、民族文化学者黄继先先生,复盘了甘桑石刻文真伪之争。
一、甘桑石刻文发现并被初步确定为文物
2006年,平果县马头镇那厘社区板可屯村民潘荣冠,在本屯甘桑区域地块里捡到一块疑是文物的石片,上面刻有类似文字的图案。
2011年,平果县委、县政府开展甘桑石刻文挖掘研究。综合各方研究信息,甘桑刻字石片被初步确定为文物。
2012年1月3日,“平果县甘桑石刻文研究及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并制定了甘桑石刻字符遗址的保护方案。
2012年2月2日,平果县人民政府下文公布平果县甘桑石刻文遗址为“平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
二、甘桑石刻文真实性被否定
2014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驽、王辉、叶晓红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徐凤先等专家前往平果进行实地考察。当年7月份在《中国考古网》发表了《甘桑疑是石刻的观察和初步认识》《甘桑测量及讨论》《广西平果县遗址考察的几点思考》等3篇文章,作者在文中明确质疑甘桑刻字石片的真实性。
2019年10月,应国家文物局要求,广西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把当年试挖掘获得的样板送到浙江大学石器微痕实验室进行年代检测;同年11月,浙江大学石器微痕实验室出具《石器微痕分析报告单》结论为“刻划痕形成时间较晚,与出土地层年代不符,疑为近现代所刻”。
由于以上专著作者、送检单位和检测机构均是考古界的知名专家和权威性机构,至此,甘桑石刻文的真实性被否定。
三、重启调研,弄清石刻文来源、年代和真假
2020年10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荣仕星教授,在广西人民会堂主持召开“平果甘桑石刻文座谈会”,重启甘桑石刻文调研工作。
2020年11月4日,以广西壮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学会理事、中国文物考古学会会员、广西文物考古学会理事、研究馆员郑超雄为首席专家的“平果甘桑石刻文调研组”(下称调研组)成立,调研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弄清石刻文的来源问题、年代问题和真假问题。
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应平果市委、市政府邀请,广西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研究会“平果甘桑石刻文研究综合考察项目课题组”(下称课题组)闭灏(广西经济体系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超雄、李富强、黄继先一行,重启平果甘桑石刻文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面对中国学术界否定甘桑刻字石片真实性的背景,以及应对社会上存在甘桑石刻文研究的文化乱象,课题组要解决问题并回应社会的主要任务:一是解决甘桑石刻文来源地的问题,二是解决甘桑石刻文的年代问题,三是解决甘桑石刻文标本真假问题。
在甘桑石刻文重启调研之前,平果市马头镇那厘社区板可屯村民潘荣冠,是所知在甘桑区域亲手捡到甘桑刻字石片的唯一证人。随着课题组在平果那厘社区深入调研,有众多原住村民反应曾经见过刻字石片或捡到石斧。
周英武,男,54岁,大专学历,板可屯教学点小学校长。2020年12月7日上午,他向寻访的课题组回忆说:“潘荣冠是我的学生,1996年小学毕业。1998至2000年间几次拿甘桑石刻文找我辨认,第一次拿来1片,第二次拿来2片(我收藏了其中1片),第三次又拿来几片。”
冯海华,男,百色市奇石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古玩商。2020年12月27日上午,他向课题组说:“2011年9月某天潘荣冠无意中来到我店,询问我是否收购他带来的数块有古文字的石片,我便给了他几百块钱买下。在2011至2014年间,潘荣冠陆续过来按照100元/片的价格将有古文字的石片卖给我,总数有几十片。2014年左右潘荣冠送2块石片给我看,要价4至5千元/片,还有一块象石铲的,要价7至8 千元。我认为是真品,但因价高我没有收购,之后便没有接触潘荣冠。这些年我知道有大量仿制品流向古玩市场,就不再收购甘桑石片了。”
潘荣冠,男,现年35岁,初中学历,务工,家住板可屯。2021年1月23日下午,课题组闻讯寻访了刚从广东东莞市务工回乡探亲的潘荣冠。他说:“第一次发现是我2005年扫墓路过发现的。我捡石片的时候都是现在的季节,不然地里长有玉米看不见。之后我陆续卖给冯海华(古玩商)100多片,送给李志强(百色学院教授)100多片,送给县博物馆200多片,上述记忆清楚绝对没有错。”
此外,还有杨采全、农经强、农经府、农经仕、农经究、马美镜等其他村民表示曾在甘桑附近发现石刻文或见证潘荣冠的说法。
四、多份权威检测证实甘桑石刻文真实性
2012年8月13日,平果县博物馆将2片样品(钙华和贝壳)送桂林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进行14C检测,结果显示:(1)钙华样品测定年代距今3680±172;(2)贝壳样品测定年代为距今2950±167年。
2019年12月24日,平果县博物馆再次将样品编号为GS002送桂林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进行14C检测,结果显示样品测定年代距今5730年。
2020年1月,平果市博物馆将编号为037的样品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地质年龄检测,检测结果为:(1)230Th年龄距今2000年是1206±333年;(2)230Th年代是公元794±333年。
2020年9月,平果市博物馆将甘桑石刻037号样品送北京大学进行碳十四年代测试,结果显示石刻样品年代为距今6570年,经树轮校正为距今5500年,考虑南方石灰岩碳酸的影响,推测其年代为距今3000年或更晚。
2021年7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云南大学教授张虎才,赴广西平果市对平果市甘桑骆越石刻文研究中心收藏的“甘桑石刻文”样品进行取样,送往美国Beta专业实验室进行AMS 14C年代测试。 据该实验室2021年9月30日出具的放射性碳测年报告,一个样品年龄为距今3400年前 ;另一个样品年龄为距今4370年前 。张虎才等人根据检测结果,撰写分析报告指出:“ 1. 检测和分析的样本均为古老的原始样本,无后仿痕迹; 2. 刻字手法娴熟、线条工整,有多次修饰、刻深过程; 3. 样本GSSK,字数最多,成字年龄不小于距今3000至3200年。 ”
五、甘桑石刻文真实性被否定,是因为送检样本是仿品
课题组根据多方调查确认,当石刻文辨识和研究正按照计划进行时,社会上一些人了解到平果甘桑石刻文的重要价值后,即到当地民间收集石刻文石片。当看到石刻文石片有利可图,在平果市及周边县就有人开始伪造石刻文石片出售。更为恶劣的是,竟然有人把伪造的石刻文石片埋入考古发掘探坑中,于是出现了把仿品送检微痕鉴定,结果不言而喻。
课题组指出,由于部分“专家”违背了文物“考古年代无法确定,一切推测和分析都无意义”的科学常识,未经考古学对标本进行最终认定,抢在必要程序之前发表了文章或著作,造成负面影响,在学术圈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课题组认为,“2019年11月4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石器微痕实验室对甘桑石刻文标本的鉴定结果无可质疑,但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所送到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石器微痕实验室检测的标本,是2012年在平果甘桑试掘时被人放到地层里的,当时就怀疑有假并报了警,因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石器微痕实验室的鉴定结论只适用于所检测的标本,不足以否定广西平果甘桑石刻文的真实性存在。”
郑超雄研究馆员说:“我们考古队在这里一挖了以后,他就在其它地方仿造了。这些商人唯利是图、仿造水平很高,一不小心我们就要上当的,干扰得很厉害。社会上好多人他都不懂年代,他也在那里胡乱讲。到底这个文字是汉字系统,还是北越系统、骆越系统的,三大要素你如果不明白,你就乱写文章是不行的。”
为什么有人把仿品埋在地里以假乱真?调查组这样解释,“因甘桑石刻文原发地处在城市开发区域,一些投资商以甘桑石刻文真实性被否定为借口,要求转为建设用地”。
六、多项出土表明,甘桑存在刻字石片的原发地
2020年12月,调研组和平果市政府工作组在马头镇那厘社区的甘桑区域,组织了3次拉网式地表排查。在拉网式的地表排查中,调研组发现了大面积散布在数千亩耕地中与市博物馆藏品同根同源、相同材质的无字石片;期间,市统战部秘书李盛同志还在12月20日的拉网式排查中在现场亲手捡到2片刻字石片。
此外,课题组还在甘桑那林地亲自检到了不少石铲,而石铲年代考古界早有定论为距今3000至4000年,与检测报告结论相吻合,从而佐证和解决了甘桑石刻文年代问题。
调研组认为,仅以上三点证据便可以确认甘桑存在刻字石片的原发地。
七、甘桑石刻文不是孤证不立,而是联系的、互相支撑的考古发现
就在记者参访甘桑石刻文之际,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年5月7日平果市黎明乡蟠桃村那物屯发现一处古墓,并挖掘出铜鼓和一批文物。专家初步认定,古墓是一座战国时期墓葬,距今有2000多年。同时还发现7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了砺石、石砧、研磨器、石斧等若干件石器。那物屯战国时期古墓的发现,佐证了甘桑石刻文不是孤证不立,而是联系的、互相支撑的考古发现。
广西民族文化产业研究会副会长黄继先对记者透露,早在1956年在广东省广州市与黄埔地区交界的山区,一位农民发现了1000多片的石刻字符——“安阳玉简”。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引起政府重视,最后全部流失,现在已经找不到任何踪迹了!这些玉简的拓本曾先后被收录在越南出版的《文史地研究集刊》和《越南古代史》中,他至今收藏有刊登玉简的越南文献复印件。黄继先说:“这个字符跟我们的甘桑的石刻字符,应该有一定的联系。广西这类似的这种石刻字符,在其他的地方也存在,比如广西金秀帽合山的岩画里面,也有现在还不可破解的字符。甘桑石刻文的出现应该不是孤立的,我们认为含有很广泛的研究范围。”
广西第五批八桂学者,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富强说:“包括广西在内的岭南地区,在古代文人一直称之为蛮荒之地,但是通过考古发现,我们说岭南并不是一个蛮荒之地。如果这个文字是真的,那它就是骆越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广西经济体系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闭灏说:“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是我们每一个公民、每一个社会组织的责任。有人说这个文字是假的,也有人说是真的,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我们就组织了有关考古、文字、民俗学等这方面的专家团队来进行调研,还原它一个真相。”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