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族作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何处寻“风景”
诗意花雨走跳马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6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何处寻“风景”
——读瑶族作家红日新书《码头》
□ 孙召玲
▲《码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瑶族作家红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笔耕不辍,在文坛上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继《述职报告》《驻村笔记》《请君入席》等作品出版后,最近又出版了《码头》,该书是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第五辑)之一,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红日的小说《码头》《补粮》《暗香》《回来》;散文《罗仕林的个人简历》《考试》《最美风景》《相约合山》《邕宁榨粉》《一切顺其自然》《石话·实话》《文学创作也需要“驻村”》《纪念碑脚》《天峨石记》《蜂窝煤蛋糕》《孕育寿星和作家的地方》;报告文学《美丽山花》。从收录的作品来看,红日“迷恋”乡村叙事以及生活况味,创作时潜心贴近文学的风景内核。

一、乡村叙事

在文学创作中,乡村叙事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一隅。萧红《呼兰河传》、端木蕼良《科尔沁草原》、马加《江山村十日》《北国风云录》、王跃文《家山》、王怀宇《风吹稻浪》、北乔《尖叫的河》等经典作品均表现出作家对乡村叙事的热忱与敏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瑶族作家红日出生于桂西北,乡村的人、狗、镰刀、族谱等皆在他的叙事视野中。对红日而言,乡村的一切始终具有浓厚的诱惑力,故此,他常将乡村作为小说叙事的场域,反映乡村别样的“世界”。

首先,红日洞察到现代化进程给乡村带来的冲击,从现实出发,深刻剖析底层人民寻求生存出路所遭遇的茫然和困惑。如在《码头》中,红日通过码头变迁呈现精准扶贫下,基层人民一时难以接受新思维、新生活的窘态。小说主人公老麻唯有在船上才感觉到日子熨帖,他坚守既定的原则,掌握渡河话语权。当处于政治生活化边缘的乡村突然被河面上的桥、匆忙的脚步声以及新建的柏油道路分割时,老麻坚守的原则也随之被打破,失去生活的支撑点。但红日没有让老麻在现代化进程的洪流中沉溺。铁索桥倾斜后,老麻“一面恢复正常摆渡,一面密切注意失踪者。他没有得到任何指令和安排,却按部就班地开展了他认为应该属于他的工作”。在现代化文明进程中,老麻从瞬息万变的乡村秩序中暂时寻得精神激荡的方法,试图在船与桥之间找到生存的平衡点,弥合现代化进程与传统乡村秩序之间产生的裂痕。

其次,用民俗渲染氛围,隐含叙事主题是红日乡村叙事的一种策略。在小说《补粮》中,红日开篇就描写了流传于西北一带的民间孝道文化(民俗)——“补粮”,即“老人活到了一定岁数,他们生命中的‘粮食’吃得差不多了,需要给他们调拨、补充,以延长老人的寿命。”小说主人公堂伯为了实现“补粮”,决心搬家。在环江大安,他帮助村民编竹篾、酿酒、收玉米,积极参与新农村的建设,承包五百亩地种植甘蔗,用智慧和才谋扎根新农村,实现自身的“补粮”梦。“补粮”这一民俗本身包孕独特性,代表乡村浓厚的地域风情,红日描写“补粮”既是对乡村风情的真实反映,又映射出了乡民追求美好生活,积极建设新农村的决心和毅力,从而表达其对乡村美好生活的祝愿。《暗香》亦是用民俗作引,而这一小说中的“剃头”“扔镰刀”的民俗却让读者领略到乡村世界的另外一种精神风貌。《暗香》通过人物的自审和回忆来揭示屯长芭蕉为了帮助村民实现脱贫致富而艰难开展工作的事实。然而号召村民种植甘蔗,改建危房,争取补贴的屯长死后被人怀疑与多人存在不正当关系,成为乡民的“笑料”——乡民猜测谁与芭蕉关系“非凡”,需到芭蕉坟前丢镰刀,讽刺意味十足。细读该小说可知,“扔镰刀”这一风俗具有告别过往,追求新生的隐喻。乡民如若想改变旧式的生活秩序,拥有新生活,需要摈弃鄙陋思想,积极融入脱贫的计划和行动中。

再者,红日的乡村叙事还重在表现淳朴风情予以心灵的抚慰和温情的滋润。乡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长期形成的风情具有纯真性,“民风的淳朴,人际关系的单纯,能够给孤独伤痛的心灵提供一个自由舒畅的空间,给从官场和城市逃离的知识分子以心灵的抚慰和温情的滋润。”《回家》的科长唐象回到家乡“公休”。一方面,不当科长的唐象回到家乡一无是处,难以适应乡村生活。另一方面,宗亲乡邻看出他的“难处”,管他吃住,帮助他修屋瓦,安置神龛……在乡民们看来,唐象回到家乡,“没了权没了职,没了父母没有家,我们就是他的靠山,大家能帮就帮”。在这个生存的人际网中,宗亲乡邻曾经“忌惮”唐象的科长身份,而这些人在他“软着陆”后,又给予了他莫大的温暖和慰藉。乡村质朴又纯净的风情疗愈了唐象疲惫、伤痛的心灵。

除此之外,红日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战略背景下,他的乡村叙事还表现为对时代主题的优先表达。如散文《罗仕林的个人简历》这一文章聚焦乡村基层人物的生活,他痛人物之痛、忧人物之忧、喜人物之喜。红日将精准扶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文学创作也需要“驻村”》中,他以亲身经历,真诚地论述“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心声的重要性,并号召作家强化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著时代精神文学精品。报告文学《美丽山花》书写时代主题,注重讲好中国故事,记录新时代的“名人档案”,描绘大化农村变革的现实图景。文章讲述蓝芳灵、蓝月仙、卢绘芳、覃江妹、唐翠玉、潘云飞、蒙超英等七朵“山花”加入精准扶贫队伍,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这七朵“山花”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价值观念多元。她们作为脱贫攻坚时代下农村的新生力量,追求并实现自我价值,推动乡村的思想变革。

二、反映生活况味

红日极富情怀。他在享受生活中的意趣之美后,不仅坚持文化立人,洞悉出平淡生活中的哲理,而且打捞着记忆深处的温馨与欢喜,给读者呈现出冲淡的审美体验。

(一)坚持文化立人。文化是民族之魂,发展之本。从《相约合山》《天峨石记》《孕育寿星和作家的地方》等散文看,文学使红日的内心世界变得充盈,因此,他以文化立人的态度关注并助力文学及地方的繁兴发展。如,《相约合山》书写合山的兴衰,从文化建设角度为合山谋发展;《天峨石记》以天峨文学关照整个民族文学发展,对文学发展寄予期望;《孕育寿星和作家的地方》揭示文化和文学在当下历史语境构成的表意镜像关系,憧憬着文学发展注入新的元素。《邕宁榨粉》从品粉、说粉、释粉延伸至代代相传的文化。时代不断发展,“粉”文化存在着,这一文脉也将历久弥新。他不仅是关注并助力地方、文学发展,还是深入学生群体,从多个角度为高考考生平复紧张心理,让考生“顺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红日皆是坚持文化立人的态度,尽其所能,诚挚地为地方、为社会献力。

(二)表达生活哲思。生活是一本厚重的哲理书籍,需要写作者细致地观之、察之,再用有温度的叙述语调艺术性地阐释哲思。《石话·实话》一文以奇石价值变化揭示“过度干扰破坏必将导致原始意义或本色不复存在”的规律。文末从赏石、观石的热潮冷却,表达日常生活中逐流后的惆怅与悲伤。《蜂窝煤蛋糕》从浓缩了合山前世今生的蜂窝煤状的蛋糕阐明“当某一种物类消失之后,它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就像人死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了,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或者活着”的哲理。

(三)打捞生活记忆。红日审视生活以及自我,打捞过往美好、青葱的记忆,其散文《纪念碑脚》《最美风景》《考试》等溢出平淡而绵长的韵味。红日在金城江的纪念碑脚工作、生活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正是对此处有爱,他在《纪念碑脚》一文中用细腻的笔调勾勒出纪念碑脚烟火缭绕的“旧”生活。而《最美风景》一文回忆快意游湖,与友人畅享美食,同偶像毕飞宇合影等幸福时刻。再有《考试》打捞记忆深处考试作答的深刻经历,感铭启蒙老师二伯吉秋将他引入文学创作之门……那些氤氲着“烟火”气息的生活已经成为红日的记忆,成为其笔下最美“风景”的一部分。

对于写作者而言,留心观察,何处不风景?诚如该书后记所言,“仅仅是一双眼睛的视野,可以很宽阔很深邃,它有能力也有义务,对时代、对人群、对于整个世界,做出深入的细致的观察。”红日用心观察到“风景”的原貌,在作品中反映现代化进程给乡村带来的冲击,记录脱贫攻坚政策下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迹,表现生活况味等等。读红日,定能品出其中滋味。

【作者简介】孙召玲,文学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