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昭平黄姚豆豉
金秀黄泥鼓舞传承人走村串寨传技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6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风文韵
昭平黄姚豆豉

□ 覃雅妮 覃湘湘 莫 健
▲黄姚古镇美景。
▲豆豉米粉。
▲晒豆豉。
▶蒸豆。
◀豆豉加工厂一角。
 

“岭南风貌古黄姚,晨雾漫步带龙桥。奇榕撑伞灵石上,老藤缠树到枝梢。三宝佳酿醉得意,豆豉话梅游人好。涌泉连溪东渐去,梧桐翠竹奏琴箫。”这首诗歌咏叹的就是具有千年历史的黄姚古镇,小桥流水、老树青砖、琴声袅袅、窄巷悠悠,有着别样的韵味。人们走进黄姚古镇,可以闻到弥漫在整个古镇的豆豉香,漫步在古镇的石板路上,远远就能听到巷子里传来店家的吆喝声:“卖豆豉咧,原味、咸香、剁椒、姜蓉味咧……”这浓郁醇厚的生活气息与古镇的静谧、古朴巧妙地融为一体。

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被称为“豆豉之乡”,豆豉是它的灵魂。豆豉是当地家家户户下饭做菜必不可少的佐料调味品,也是世代黄姚人记忆中抹不去的家的味道。黄姚豆豉也被誉为“昭平三宝”之首,黄姚豆豉加工技艺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姚豆豉生产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朝初期,清康熙前已颇有名气,乾隆时最盛,据清代乾隆24年(1759年)修纂的《昭平县志》载:“豆豉为黄姚特产,远近驰名,他处制者远不及。”又载:“豆豉,以邑东黄姚街之出品为最得地道,因其炊浸、洗豆时俱用宝珠江水,故制成豆豉透心柔软,香甜异味,物质精良,名驰中外,诚特产也。”黄姚自古出产纯黑豆的淡豆豉为主,在明代《本草纲目》中提到:“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煮,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可见,豆豉既能使人调理肠胃,又可去瘴化毒,尤其适合像黄姚当地这样的地势环境食用。

制作豆豉以黄姚当地出产的优质黑豆为原料,主要有选豆、蒸豆、发酵、洗霉、压白、晒豆豉、密封保存等繁琐步骤。蒸豆为将黑豆不沾水直接倒入一只叫甑的木桶内,一次直接蒸,二次注水蒸,倒出晾凉。发酵是将经过晾凉的黑豆送发酵房发酵,将豆倒入大簸箕内摊平,再一只只叠起来,如果气温太低,四周和上下方要用棉被或麻袋捂紧保温。等黑豆发热,便要分开存放发酵,每只盛豆的簸箕的上面再盖一只空簸箕,约10多个小时后便要掀开,不能再盖。发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豆豉质量的优劣,因此控制温度便成了关键,这也是制作豆豉的核心技艺。洗霉是将发酵的霉豆进行人工搓散,不停地用手搅拌洗去表面霉菌,并沥干水分。压白是在一只圆形的竹筐里,下面垫稻草,周边圈茅草,再放一层荷叶、桐油树叶或番芋叶,把沥干水份的霉豆倒入筐中,豆的上方还要铺一层叶子,再盖上两块半月形的木板,木板上方压以石头。压白结束后便对湿豆豉进行摊开晾晒,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密封保存,香味浓郁、味道纯正的高品质黄姚豆豉便制作完成。

在黄姚古镇自古流传“半粒豆豉一碗饭”的俗语,豆豉是制作当地特色美食必不可少的佐菜调味品,当地以豆豉米粉、豆豉宴最出名的。特色美食有豉汁蒸排骨、豆豉焖五花肉、豉汁白切鸡、鼓汁酿豆腐等,黄姚豆豉也曾一度成为朝廷贡品。豆豉历史上生产多以家庭民间作坊为主,镇上曾出现过一批以生产豆豉闻名的老字号如古怡盛、古信记、梁隆安、杨晋记等,其产品畅销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2021年,黄姚镇杨晋记豆豉有限公司确定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姚豆豉加工技艺传承基地。2022年,杨晋记的黄姚豆豉加工技艺参加了中央电视台CCTV-科教频道《味道》的录制。2020年,杨晋记豆豉品牌获广西商务厅颁发2019年“广西老字号”称号并作为贺州市唯一广西老字号亮相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广西非遗及老字号展区,同年,杨晋记大师傅杨谦荣获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姚豆豉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等,“杨晋记”黄姚豆豉参加广西有味·百县千菜——2021广西非遗特色美食大赛,两味菜品——豉留花香和黄姚小黑豆豆浆大受好评。

千年古镇,小巷幽深,人来人往,小桥下的涓涓细水就像历史的长河一样流淌不息。虽历经岁月变迁、时光荏苒,但从古巷里飘出的那阵阵豆豉醇香从未改变,它既能解游子的乡愁,也温暖了人们的心田。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