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是根基、更是抓手。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以移风易俗为抓手,着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一幅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
隆林充分发挥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服务和保障功能,激发党建活力,凝聚治理合力。一是优化乡村治理队伍。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育培训为抓手、以考核机制为导向,深入实施“效能提升”年活动,着力整治干部作风问题,提升乡村治理干部队伍效能;选优配强乡村干部队伍,坚持开门发展党员、开门发展村干部,以找人才的方式发展党员。率先在全区成立乡(镇)副科级党建工作站,配备工作人员5名以上。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率先在全县自主实施村干部大专学历提升计划,乡村治理干部队伍能力水平逐步提高。二是建强乡村治理“战斗堡垒”。以“新时代旗手先锋行”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系列措施为抓手,深入推进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攻坚年行动各项工作,每季度开展村级党组织书记“拉练”活动,把乡村治理工作融入日常;整合经费2200余万元推动6个党建示范点打造及42个党群服务中心的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全县乡村治理水平和服务群众能力。
推进“四治”融合,提升治理动力
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开启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有效模式。
一是坚持以自治为导向。深化拓展村民自治首创精神,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屯级理事会”主导作用,设立以自然屯为基本单位的村民理事会和村民监事会,全面激发群众作为基层治理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一约四会”辅助作用,组建工作组驻点指导行政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并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充分发挥“权力清单”监督作用,聚焦小微权力运行机制,大力推广清单制,目前已完成16个行政村(社区)清单制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积分制”激励作用,采取“一日一记录、一月一小计、一季一评定”的“积分制”运行机制,积极采取“积分超市+”举措,大力推广运用积分制。
二是坚持以法治为保障。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和热线平台,实现180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全覆盖;深化“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180个村(社区)法律顾问配备率达100%;大力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实现“法律明白人”全覆盖。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设立198个调解委员会,着力做好矛盾纠纷调解。为乡村社会建构有效的法治基础,保障乡村治理有序开展。隆林鹤城新区社区获评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三是坚持以德治为牵引。培育良好乡风民风,强化乡村德治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拓展形成了“乡村振兴学堂”“乡村夜话”“田园技术课堂”等文明实践所(站)理论宣传宣讲品牌。扎实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选树典型活动,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群众文明素养进一步提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四是坚持以智治为支撑。积极推进乡村“放管服”改革,提升乡村“放管服”智慧化水平。大力构建“党建+综治中心+网格化”模式,大力推进“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卡口防控、街面巡逻防控、空中数据视频防控的人防物防技防体系逐步完善。开展多警种合成作战,对各类犯罪活动实施规模化、集群式、全链条打击,切实提升治安防控能力,进一步压缩违法犯罪空间,农村社会治安防控安全网越织越密。建立了立体化、智能化、动态化的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乡村治理不断深化,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2022年,全县群众安全感达98.59%,执法满意度94.36%,扫黑除恶满意度96.81%。
深化移风易俗,激发治理活力
隆林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的有力抓手,创新开展“一找二倡三管四制”工作法(一找即一张清单找陋习;二倡即紧盯干部和群众两类对象抓倡议;三管即干部一人盯一户和纪委监委、公安部门齐抓共管;四制即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干部考评制度、积分制和“一约四会”制),全面抓好移风易俗。陈规陋习逐个攻破,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在隆林逐渐树起,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走出了一条移风易俗新路径,打造了移风易俗“隆林样版”。
(作者为隆林各族自治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