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哨声、锣声和队员的口号声,一支支身穿红、橙、黄、蓝、绿颜色运动服的消防队依次入场,队员当中不仅有青壮年,还有老人和小孩。他们头戴消防帽,挥着小旗帜,腰别擦汗巾,推着水柜,挑着水桶,扛着长勾,吹着口哨……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地用水桶将水倒入水槽,水流入水柜后,10多名壮汉奋力摇压水柜加大水压,促使水枪喷出水柱。在15米开外,设置有1个约10米长、10米高的铁架,五六个小伙子将废布条塞入3个小铁笼后点燃,用力拉动铁绳将3个火笼分别悬置于铁架上。鸣哨开赛后,指挥者通过口哨的急缓声指挥队员调整水源压力和射程,参赛队员挥动水枪喷射,几秒钟内空中的火苗被快速扑灭——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平南县大安镇3000多人的民间消防队员都会聚在一起校水柜,上演一场水与火的较量。
平南大安校水柜习俗发源于广西平南大安镇,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水柜是平南县传统民间的灭火器材,校水柜习俗是以检修地方灭火器材,举行救火演练为内容的民间习俗。据了解,大安校水柜习俗是全国最早、规模最大、动员最广泛的乡镇消防习俗,已载入全国消防史册,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贵港市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我国自古就注重夜间巡逻防火工作,自周朝、春秋战国时期对防火就有了严厉的处罚规定。汉朝时期设立防火灭火相结合的机构叫都亭,主要负责宫廷内治火、改火,宫外巡夜、市井间的灯火管控等。唐朝时期设立灭火机构武侯铺,同时发明了灭火工具——水袋,它是用马或者牛皮做成,内装三四百斤水,用一根竹管引流就可灭火。宋朝时期成立官方专职消防队叫军巡铺屋,主要任务是在夜间巡逻,以防止深夜起火,同时民间还有水铺、水社和冷铺灯等自发的救火组织。清朝时期官方设立水龙局,主要负责火灾救援,并发明了先进的救火器具——水龙,由一个椭圆形大木桶、两个紫铜活塞缸以及一根横木杆组成,使用时启动横木带动活塞,利用压力将水从输水带中喷出。
在清道光十六年,平南县大安镇遭遇一场特大火灾,损失惨重。灾后,镇上有识之士,尤其各大粤商,认识到防火的重要性,遂发动商号、街坊在粤东会馆成立民间义务救火组织。由居民捐资赞助购置灭火器械水柜,并以街为单位组成德隆社等7个救火所,利用镇内5个水塘作为救火水源,并制定了救火公约。后来镇上居民每年都自发进行救火演习。据记载,民国五年(1916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大安举行了一次大规模救火演习,也就是消防演练。自此以后,每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当地百姓都要将主要的灭火设备——水柜抬出来检修,穿上消防服,高举消防旗,先游大安各街一圈,然后集中到演练会场进行消防大比武,现场各色舞狮、锣鼓八音、武术队伍穿插其间,场面热闹非凡,逐渐演变为一项民间盛事。
灭火使用的水柜规格一般长1.2米至2米、宽0.6至0.9米,外部以木匣蓄水,内部用铜泵送水,增压摇把、负重轮均为生铁铸造,喷射水柱可达30米,适合在狭小的街道迅速穿行。现今,大安仍有保留完好的晚清时期水柜7台,其中最古老的一台水柜由纯铜打造,已有近200年历史,同时还配备了水枪、太平桶、火钩、头盔、喉叉、报警铜锣等其他传统器械。
现今大安镇政府成立了消防工作委员会,除了负责组织好每年的校水柜活动外,还组建了22个义务消防队,制订了安全防火公约。同时各街道还设立了消防监督岗,经常对防火情况进行检查。街坊邻里之间互相监督,发现火灾隐患立刻提出整改。一旦出现火警,全镇人民群众不论男女老少,亲疏远近,都会自觉投入救火行列,牢固树立消防意识,筑牢消防安全防线。
平南大安校水柜习俗是我国古代防火救火智慧的延续与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的消防意识也不断增强。该习俗展示了大安人民勇敢、团结、和谐、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
(平南县文化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