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认识农红梅,我以为,她是活在自己母亲的光芒里。
时间回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桂西北红水河中游的大化瑶族自治县,农红梅的母亲常常荣登各类领奖台。她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23年初,春天的暖光从窗棂斜射进来,农红梅看到母亲满是沟壑的脸庞,回想往事,心起波澜,装作不经意地说道:“妈,我在县特殊学校工作三十一年了,三十一年啊,我也离不开这些孩子了,看来我们真是母女同心啊!”
母亲总是那么淡定而温厚,微笑道:“这不好吗?”
三十一年前,1992年春节,年初五晚,人们还没有从庾澄庆《让我一次爱个够》的激情演唱中沉静下来,而母亲一直长吁短叹,心思全不在过年的氛围里。原来,她动员了身边的所有老师,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县特殊学校任教。这时,她的目光一亮,盯在了女儿的身上。“你来跟妈妈一起干吧!”蓝美英定了定神,故意说得轻松,其实内心纠结,这不是拉女儿往火坑里跳吗?农红梅似乎早有所料,还是硬蹦出一句话:“现在流行夫妻饭店、姐妹发廊,你可倒好,来一个母女聋哑学校,图个啥?”母亲一下子情绪激动,一连串反问,教书育人是为了什么?残疾孩子不是更需要爱和教育吗?如果你是他们其中一个呢?
那一年,农红梅22岁。从小到大,她一直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中成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此时,母亲要亲手把自己往火坑里推,母亲的话也击中了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她最需要女儿挺身而出的时候,能退缩吗?难道自己没有勇气站在母亲的身边?母亲的艰难和顽强,农红梅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
1991年10月,刚刚成立三年的大化瑶族自治县,决定建设河池市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决定,由时任县第三小学副校长的蓝美英负责筹建工作。1992年3月,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挂牌开学,校舍是蓝美英拿出自家的积蓄租用的,学生是蓝美英单枪独马奔波三个多月动员家长送过来的。当时,没有人愿意到这个学校来受苦,蓝美英只好“挟持”了自己的女儿。农红梅当时在县第三小学已任教一年多。
农红梅的同事们感到惊讶与不解,纷纷劝说,再苦也不要去受那份累。她却笑了,即使内心有憋屈、有苦涩,倒是在别人费解的目光中,陡生出一股赴汤蹈火的勇气来。
是的,初来乍到学校,面对和常人不一样的孩子们,农红梅的脑子一片空白,一切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如果你是他们其中一个呢?”母亲的话又在她耳边响起。
母亲说,我们得马上搬到学校去住,守护在孩子们的身边,吃住在一起。农红梅再一次惊掉下巴。说得确切一点,她们要组建一个新的家庭,原本温馨的小家庭被硬生生地拆分了,她很难再吃上父亲拿手的酸甜排骨、香煎油鱼了。
年轻的农红梅,缺乏生活历练和经验,哪有母亲的收放自如。在新的“大家庭”里,母女俩轮流着上课、买菜、做饭、缝衣、洗被……刚开始,母亲不厌其烦地比划引导,女儿只好乖乖跟着学,小心翼翼,针扎了手,血渗出来,免不了撒娇、埋怨,任时光磕磕碰碰,却依然是日复一日地忙碌着。很快,农红梅的身心沉了下来、融了进去,像一滴墨汁,在洁白的宣纸上渗透浸润,变成了一朵静静绽放的花。
这是另一种生活。一边是隐隐担忧而充满期待的家长,一边是懵懵懂懂而莽撞无知的孩子。农红梅终于明白,不放弃,不单单是把孩子接到学校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直面命运不公、勇敢融入社会,蜗牛爬得再慢,也终会到达塔尖。特教教师就是持炬者,以微弱的光束,照亮孩子面前那一段至黑的楼道,一步一步去接近每一个可能开启的门窗,直至他的眼前有光、内心透着光亮。
孩子们刚走进校园,情绪犹如乱风中摇曳不定的叶子,你无法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过来,要能准确地判断,必须用心去亲近和感悟。农红梅感觉自己应该是一把百变梳子,不同个性适用不同的材质、疏密、梳齿。捋顺了,你就可以慢慢地教会孩子们自理,然后可以让他们坐下来安心学习了。
刚入学的聋哑孩子,没有任何语言基础,有的甚至连一个音节也发不出来。他们是多么可怜和无助!农红梅内心挣扎,无数次跟自己较量。她每每要耐下性子,一个字母、一个音节,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帮助他们练发音、对口形、学说话,常常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后来她嗓子沙哑、咽喉肿胀,连饭也吃不下。母亲提醒她,教学要用心用劲,但不要心急,心急容易上火,上火就会用力过度,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两天的事。
前进总要不断调整步伐。农红梅一路摸爬滚打,仅一年多后便荣获广西先进特殊教育工作者殊荣。她在不断学习,也在不断积累经验,全身心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她学会了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举手投足、辗转腾挪中,领悟生命的蓬勃、生活的美好。这里的孩子,好动的停不下来,安静的动不起来,更不用说各种沟通的障碍如层峦叠嶂。教一个简单的情境,要不厌其烦地分解、组合,再分解、再组合……更多精力和汗水的付出,收获的是成功的喜悦,看到的是孩子们欣喜的笑脸。有时候,农红梅在不经意抬头间,就会看到几个站在窗外的家长,转过身去偷偷抹了眼泪。待下了课,她们紧紧抱住农红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看到孩子每一次小小的变化和进步,带给她们内心是莫大的欣慰。
触摸教学法,炒黄豆教学法,诊疗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在这里,教学方式也是独特的。学校里的聋哑学生逐渐少了,智障孩子却越来越多,他们自控能力差,脾气急躁,做事冲动,教起来更不容易。韦小弟同学刚到学校时,自卑,孤僻,固执。农红梅只好给他“开小灶”,与他的父母架起“直通车”,让身边的同学与他“拉拉手”,大家相向用力,终于迎来“铁树开花”。这并不是个例,孩子们各有各的缺陷和性格,然而,你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宠溺迁就,而是不露声色地撬开他们的窗洞,让光一点点透进来。上帝给了他们“残缺的翅膀”,单纯、向善、专注却是他们“美丽的标签”。
“如果我们足够留心,足够敏感,足够柔软,就能发现孩子们也一直在专注地观察着老师,慷慨地表达自己的善意和欢喜。”这是农红梅说的。如果你只看到他们举止怪异、长相不雅、思维愚笨,那你就错了。能说话的,他们会使劲而动情地说——老师,爱你;老师,抱抱。那些还不能用言语清楚表达的,经旁边的同学解释一下,便知道他喊着——老师好漂亮。而说不了话的,他们柔美而雅致的手语,无疑是一种符号和艺术,那种独特的文字,随着眼神流露出纯净与真挚。
智障和语障的志求同学,农红梅锲而不舍地训练他,唇部肌力渐强,眼睛有了骄傲的光芒。先天性失明的柳成同学,有特教老师的培育,拥有了干净甜润的歌声、勤奋好学的乖巧、炽热真诚的友好。在这个特殊的校园里,我一次次地惊讶而羡慕,甚至于羞愧,每个人不能仅仅用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也不能仅仅看到世界的某一面。
梅花香自苦寒来。农红梅陪伴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成长,也陪伴着一个个学生在这里获得新生,走向多姿多彩的社会。她的青春年华,是属于那些折翼天使的;她的人生旅途,与孩子们走过风雨;她的喜怒哀乐,与孩子们相依相随;她的梦想,是去点燃孩子们的梦想……
农历癸卯年,拥有22年中国共产党党员党龄,担任过16年班主任、18年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的农红梅依然在潜心育人,守护桃李芬芳。她也在引领身边的同事,去笃定地播撒爱和善的种子。现在,她正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去到重度残疾的小利香家,带给她阳光和信心。明天,她要去为聋人案件做翻译。
我终于明白,母亲给予女儿的光芒,是人性的光芒。所以,一直以来,女儿怀抱花束,蓬勃绽放,沿着母亲的脚步,勇毅前行,只愿自己做一束萤火微光,只愿人生能撒下一缕山间幽香。
【作者简介】 黄格,广西大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池市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