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令史禄开凿灵渠,统一岭南。从此,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往交流,推动了岭南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发展和巩固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一、灵渠促进了秦统一岭南进程,推动形成和巩固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秦灭六国后,着手北逐匈奴,南定百越。公元前221年,秦出兵50万分三路攻取岭南,遭到岭南世居民族西瓯等的顽强抵抗,粮草等给养因运输困难无法保障,战争陷入僵局。直到公元前214年,灵渠开通,秦军很快打败了西瓯等部落方国,将岭南收入了秦王朝的疆域版图。
秦统一岭南之后,在岭南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但是,数年之后,秦王朝灭亡,南海郡尉赵佗趁中原混战之机,于公元前204年自立南越国,并兼并桂林郡、象郡,拆分象郡设交趾郡、九真郡。南越国经5代王,统治岭南93年,其疆域较为完整地覆盖了现今的岭南地区,即现在的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海南、港澳及越南的中北部。南越国政权直接沿袭了秦王朝的郡县制等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制度,在短暂臣服西汉王朝期间,亦奉汉制。同时,在岭南实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利用百越少数民族首领“以其故俗治”,治理岭南。鼓励中原迁移来的汉族人与越人(秦汉时,包括西瓯、骆越、闽越等岭南世居民族的泛称,包括现壮族、侗族、京族、仫佬族、黎族、水族等民族的先人俚、僚、乌浒等)通婚。输入和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铁器、青铜器等。将岭南地区从百越征战、刀耕火种的氏族部落社会直接带入了文明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南越国政权割据岭南近百年之久,但中原王朝从来没有放弃对岭南的疆域主权。西汉立国之初,汉高祖于公元前205年将岭南三郡分封给了长沙王吴芮,其后,南越国两度短暂接受西汉王朝的赐封,归顺西汉王朝;期间,西汉王朝曾多次对南越国政权的另立实施征伐,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政权,收复岭南,在岭南设立了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岭南重归中原王朝。自此,岭南地区再也没有脱离过中原王朝政权的管治,成为多民族统一的王朝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后,历代中原王朝均通过灵渠“引师馈饷”用兵岭南,“粤西兵饷,半籍盐运(通过灵渠)”,是当时的真实状况。灵渠在各王朝征战岭南、开发岭南、发展岭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巩固和发展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灵渠促进了中原文明与岭南文化的交融,岭南文化深度融入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灵渠开凿之前,中原地区就与岭南有交往联系。灵渠开凿之后,灵渠成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主要通道之一,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文化宗教等华夏文明通过灵渠等传入岭南,影响岭南,并与岭南文化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
秦王朝统治中国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其政治、军事、文化等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秦王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人同伦”等法律、社会制度,奠定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政权的思想社会基础。秦以秦篆作为全国统一的通用文字,岭南地区各世居民族原本没有文字,社会还处于结绳记事、口口相传的史前文明状况,秦篆作为岭南三郡及后来南越国政权的官方文字,自然就成为各世居民族通用的文字。据岭南越王墓等遗址考古挖掘,同一时期,大量出土的器物铭刻有秦汉隶书。同样,中原地区的汉语随着几十万戍卒、流徙等进入岭南,并成为官方语言,对岭南地区各世居民族的语言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后来频繁的人口迁移,岭南地区语言日趋融合。同根同源的语言、文字,为汉族与岭南各世居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创造了条件,共同创造和形成了华夏文明中之岭南文明。
秦王朝建国以前,中原社会经历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秦汉时期,又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初道法黄老之术,至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此后,儒家的思想、伦理、道德等成为中原社会的普世价值。秦汉及以后,大批文人经灵渠等自中原进入岭南,讲学授徒,传释儒家经典,开化岭南。中原王朝在岭南依制设立学校等教育机构,育人才,开科举,推动了岭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岭南向为瘴疠横行之壤、朝廷谪官流徒放逐之所,亦为中原战乱避难之地,秦征岭南的队伍中就有许多流徒,历史上许多名人如虞翻、刘熙、陆绩、颜延之、张九龄、苏东坡、秦观、柳宗元、李邦彦等都曾被放逐岭南,或游学岭南,黄庭坚、柳宗元等最终还客死岭南,他们在岭南传授中原文化,开风气之先,为岭南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构建了岭南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秦统一岭南之前,岭南各氏族部落还处在懵懂的原始图腾信仰状况。秦汉以后,中国原始宗教道教、儒教和自外传入的佛教等,从中原逐步传入岭南,逐步为岭南世居民族所接受并发展成为岭南社会的重要信仰,形成了岭南各民族融合的重要社会思想基础,而这种影响延绵了2000年,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曾经的岭南旧地如越南中部、北部等,看到打上中国文化烙印的宗祠、寺观等文化遗址遗迹。
三、灵渠促进了中原与岭南之间的人员往来,重塑了岭南的民族、人口结构
秦、汉数次经灵渠征伐岭南,戍卒、流徙等规模巨大的中原人口进入岭南,改变了岭南的人口、民族结构。据《史记·秦始皇纪》:“(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这就是最早的移民戍边。之后,汉武帝征南越,亦动用戍卒、流徒等数十万。历次征战中,百万之众的戍卒、流徙除了战死者,相当部分留屯在了岭南。在当年人稀地广(据《汉书·地理志》载,汉文帝二年即公元前178年,岭南三郡人口为47488户234900人)的岭南,中原移民事实上重构了岭南的民族、人口格局,为后来岭南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中原王朝政权在历史上都曾开发和经略岭南,大量人口通过灵渠等从中原迁移到岭南。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地理格局重构,经济重心逐步南移,作为后开发的岭南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区域,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入,岭南的民族与人口的结构不断重塑。另外,历史上几度中原战乱,大量人口迁往岭南,促进了岭南各民族融合。如,如今聚居在广西、广东、海南等地的瑶族、苗族等,就是从古长沙、武陵等地迁徙而来的。
历史上岭南各民族之间的相互通婚,发展形成了岭南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家庭和社会结构。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秦始皇)又使尉佗逾五岭攻越……(佗)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可其万五千人”。在南越国时期,南越政权鼓励中原来的汉人与越人通婚,而且王室带头,南越王赵婴齐娶的就是越人。历史以来,岭南地区各民族之间通婚成为社会常态,共同构建了互嵌式家庭、社会,形成了各民族一家亲的局面。
四、灵渠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的经济交流,推动了岭南各民族社会共同进步
灵渠的修凿,因军事运输而起,交通运输成为了其主要功能。灵渠开通之前,中原与岭南经济交流依赖五岭古道陆路交通,灵渠开通以后,水上运输成为经济交流又一主渠道。
秦以后的历代中原王朝都十分重视灵渠的保护修缮,以维护、拓展灵渠的运输功能。据载,历史上灵渠大修有37次之多,小修则不计其数。唐代渔孟威修灵渠之后,灵渠能通“百斛之舟”,彼时,一斛重125斤,即可通万斤以上的船只。民国时期《西南交通要览》等载,灵渠能通行5吨以上的船只。灵渠成为南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战略通道。
灵渠漕运到明清两代达到巅峰,清代陈元龙在《重修灵渠石堤陡门记》中:“陡河虽小,实三楚两广之咽喉,行师馈粮,以及商贸百货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赖”。明、清两代曾出现过一天两、三百艘船只连樯而下的繁忙景象,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粤西游记》中描绘了灵渠“巨舫鳞次”的繁荣。湘楚之地谷米等物产溯湘江而上,过灵渠,入漓水,东达于苍梧、广州,或经合浦港入海;西往古桂柳运河,经洛清江入柳江,达于云贵高原。粤东之盐等货物经桂林、灵渠、湘江而达湘楚等地。特别是灵渠的盐运成为朝廷的重要收入来源,宋代范成大知静江府时曾称:“作官卖盐为第一要事”,明代唐铎征南丹之兵饷及严震直修灵渠之工程费用全赖盐税。明代黄佐在上疏中云:“两广用兵,全仗盐利法之立”。
灵渠不仅沟通了湘水漓水进而沟通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沟通了沿海与海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是岭南往来中原的漕运主要通道。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桂黄公路与湘桂铁路通车后,灵渠的交通运输功能方日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