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民族工作交出亮眼“成绩单”:
■全区普通话普及率达85.68%,位居西部地区首位
■2022年,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920元、同比增长12.6%
■全区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达163.66万户
■制定实施4项自治区、6项设区市地方性民族法规,12项自治县自治条例和27项单行条例,出台67件涉及民族事务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全区目前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91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34个。
5月30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举行“广西模范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广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模范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会上,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兼),自治区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振林,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冯华清,自治区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翚永红分别从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保护和发展民族特色村寨、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格局、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介绍了广西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相关举措及成效。
夯实思想文化基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铜鼓、壮锦、风雨桥、干栏建筑、兴安灵渠、花山岩画等民族文化瑰宝,创新开发系列文化和旅游产品,持续打造“壮族三月三”“刘三姐”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以多元化方式弘扬好各民族优秀文化,民族文化影响力、凝聚力、软实力持续提升。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区普通话普及率达85.68%,高于全国4.96个百分点,位居西部地区首位。加快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2022年11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统战部,自治区教育厅、民宗委联合命名了6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编纂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夯实物质基础,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920元、同比增长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行政村实现100%通广电光纤;全区111个县(市、区)全部通达高速公路。今年年底将实现市市通高铁。深入实施新时代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支持边境16个村寨开展兴边富民创新推进试点;安排专项债券47.52亿元支持防城港、百色、崇左三市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和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围绕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加快边境地区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20-2022年,自治区财政累计下达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性转移支付4475.17亿元,占全区的61.08%,有力支持了当地经济社会建设。
夯实社会基础,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载体阵地不断巩固。全区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多达163.66万户,汉族和少数民族组成的家庭、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家庭分别比2010年增长近30%和25%,“十口之家、情融五族”在广西比比皆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2022年22个地区和单位荣获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为历年来最多的一次;年内有269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成功举办金秀、融水、三江、隆林四个自治县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以及西林、凌云享受自治县待遇县30周年纪念活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社会宣传教育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班的核心课程,列入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融入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全区从2022年春季学期起在八年级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程。
夯实法治安全基础,建设边疆稳定平安家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始终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制定实施4项自治区、6项设区市地方性民族法规,12项自治县自治条例和27项单行条例,出台67件涉及民族事务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囊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教育、壮瑶医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各个领域。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守好祖国“南大门”。多年来,全区未发生因处理涉及民族矛盾纠纷不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宋 文 李晓璇 韦颖琛 刘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