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
3上一版
 
共同体视域下城市民族互嵌社区的空间构建
本报地址
茶马古道上的滇黔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启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同体视域下城市民族互嵌社区的空间构建

□ 吕广文 张晓华
 

社区空间作为构成社会大空间的一个基本单元,是社会大空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具备了一般意义上社会大空间的物质性、社会性与精神性。根据空间生产理论,社区空间不仅是一个客观的、实体性的物质空间,为居民提供学习、工作、交往、游憩的场所;同时也是居民之间生产社会关系的社会空间,影响社区内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调节社区内的社会关系;还是一个承载着居民共有精神和共有意识的精神空间,能够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塑造居民的精神意识。社区内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与精神空间三者之间彼此连接,互相影响,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互嵌式的共有家园。

从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到2021年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进一步明确了民族互嵌社区的构建方向。民族互嵌社区的构建旨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即在不同民族的持续互动过程中通过各族居民全方位的交融互嵌而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因此,构建民族互嵌社区空间的本质就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出发点的空间生产行为。基于此,城市民族互嵌社区的空间构建应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眼于打造各民族互嵌共生的物质空间、各民族互融共进的社会空间和各民族互认共融的精神空间。

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有机结合,建设各民族互嵌共生的社区物质空间。社区物质空间即“显性空间”或“硬性空间”,是由社区的公共建筑和社区景观等物质实体所组成的物理空间形态,该空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和范围。城乡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加速了少数民族群众向城市的流动,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3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于城市和散居地区。在各族群众大融居的背景下,城市民族互嵌社区物质空间的建设必须注重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将社区的建设主动与所属城市的发展规划接轨。在城市发展规划的框架下,以本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依托,以不断实现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导向,充分考虑和尊重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性,结合社区的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合理规划社区内居住、娱乐、商业、休闲等功能模块的布局,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民族互嵌社区物质空间的构建还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凸显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赋予物质空间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意义。

促进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互融共进的社区社会空间。社区社会空间即“韧性空间”,是一种包含社会生产生活在内的社会结构,其核心是对社会关系的构建和表征,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城市民族互嵌社区社会空间的构建应聚焦于社区治理,以党建为引领,引导和鼓励社区居民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增强各族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完善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提升社区的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营造开放包容、有序互嵌、和谐互助的社区氛围。以满足各族居民多元多维多样的需求为目标,优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架好联系各族居民的“连心桥”,画好各族居民团结进步的“同心圆”。以实现各族居民全方位互融为宗旨,通过线上和线下各类活动搭建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为各族居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创造条件,不断扩大各族居民交流互动的范围和频次,不断深化各族居民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交融,促进各族居民共同团结奋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造各民族互认共融的社区精神空间。社区精神空间即“隐性空间”或“软性空间”,包含情感、品质、意识、信念等思想活动空间。社区是各族居民群众在情感和信任基础上形成的情感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每一个居民个体对社区空间都应该具有主体间性、积极正向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由此,城市民族互嵌社区的构建必须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迁入地的城市适应和城市融入,关注各族居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不断密切各族居民的情感,充实各族居民的精神世界。协同各方力量做好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融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族居民在居住互嵌、语言互通、文化互融、情感互依的过程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并在此基础上将情感进一步升华为“五个认同”,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