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融水苗族百鸟衣
用心“剪”出别样精彩人生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水苗族百鸟衣

□ 本报记者 覃雅妮 通讯员 覃湘湘 左高军
▲拼接绣工。
▲身着百鸟衣的苗族姑娘。
▲苗绣。
▲羽毛尾饰制作。
◀百鸟衣展示。
 

苗族百鸟衣是苗族人民参加苗族坡会、节庆活动必备的节日盛装,也是苗族婚礼的嫁衣,主要流布于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和四荣乡,在安太、安陲、拱洞乡等多个苗族村寨也均有分布。2020年,融水苗族百鸟衣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宋朝宋祁、欧阳修所著《新唐书·南蛮传》记载:“……谢元深入朝冠鸟熊皮若注旄,以金银络额,被毛帔,韦行腾,著履。”在公元629年贞观年间,苗族首领谢元深带领使团,全身穿绣着鸟纹的盛装觐见唐太宗,这是苗族百鸟衣最早的历史记录。宋朝朱辅所著《溪蛮丛笑》对苗族服饰的描述“裙幅而头缝断,阑斑厚重,下一段纯以红。”文中看出苗族服饰的色彩鲜艳,花样斑斓。清朝同治时期《松桃厅志》记载:“苗人头上裹着青布,衣服为青色。男子穿裤子,裤子较短,只能遮盖到膝部;女子穿百褶裙,裙褶多达数匝。”可见苗族姑娘身着苗族服饰时的摇曳生姿。苗族古史神话《十二个蛋》讲述了枫树生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12个蛋,12个蛋由脊宇鸟孵化成自然万物和人类。所以苗族把鸟作为始祖来崇拜。百鸟衣艺术与苗族鸟图腾有关。居住在贵州丹寨县境内的苗族支系自称“嘎闹”,即鸟的部族之意,他们是上古蚩尤以鸟为图腾的“羽族”之一的后裔,经过繁衍生息,传承发展,支系逐步迁徙到现今的融水苗族自治县。

苗族百鸟衣整套由上衣、披肩、腰带、飘带、百褶裙和腿套等组成,其色彩艳丽、图案奇特、工艺精湛、款式繁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千年苗族的发展历程。制作百鸟衣的白坯布是苗家妇女自己纺织而成,羽毛取自山上野鸟羽毛。坯布织好后,要在蓝靛中经过多次反复浸泡、清洗、晒、捶打、再取蛋清、牛皮胶汁刷布、蒸布而成,后经裁缝、剪纸刺绣、镶挂羽毛等多道制作工序。苗绣是百鸟衣的点睛之笔,包含平绣、堆绣、打结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马尾绣多种手工绣技艺,先在纸上剪出传统的图案并把它刺绣在布上,然后将这些绣片一片片缝镶在服饰上,最后,用百鸟之羽,分别扎成一小束,串上珍珠,点缀衣服和裙摆,还要把裙摆围在裙外,作为“尾饰之俗”。整套衣服除衣身侧缝、袖窿、飘带处有缝合痕迹,其他部位均为拼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百鸟服饰。

百鸟衣由编、织、染工艺、剪纸工艺、刺绣工艺、剪裁工艺、缝制工艺和金属锻造工艺等多种工艺集合而成。服饰色彩搭配艳丽醒目,主要采用红、黑、白、黄、蓝各色丝线织绣而成,色彩对比强烈。纹样主要以意形鸟图案纹样为主,还会配有龙纹、鱼纹、蝴蝶纹、植物纹和几何纹等,各种图案造型生动、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美轮美奂,在表达美的同时还记录生活、美景和传达信仰、崇拜与愿景。百鸟衣整体做工繁琐复杂、技艺精湛,制作成衣需要3至5年的时间。

现今中国服装博物馆收藏苗族百鸟衣作为“镇馆之宝”,百鸟衣作为苗族的无字史书记载着苗族的历史、信仰、道德伦理、社会变迁与生活方式,体现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与文化价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家园,无论岁月流转,四季轮回,历经生生不息的耕耘,开创了美好幸福的生活,让民族之花绚丽绽放,使民族之魂载入史册,成为华夏文明不可磨灭的印记。

(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馆供图)

桂风文韵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