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宗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被寄予厚望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3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被寄予厚望
——桂滇两省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交流座谈会侧记
□ 本报记者 韦颖琛 文/图
▲退休后仍在为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工作奔波的黄昌礼老人。
▲座谈会现场。
▲河野村山歌手演唱“娅王经诗”选段。
▲广西云南两省区出版成果互赠仪式。
 

5月18日,由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和广西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桂滇两省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交流座谈会在云南省广南县八宝镇河野村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相关数字化工作更是被寄予厚望。

两地古籍人就加深合作达成共识

此次座谈会汇聚了来自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广西、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机构及出版社、高校、学会、古籍数字化技术企业等不同领域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共70多人,大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探讨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研究出版、数字化利用、展示宣传等方面的思路、措施。

会上,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业务处处长杨硕表示,广西、云南在古籍整理研究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希望两地通过此次会议,打破地域限制,交流先进经验,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少数民族古籍工作。

杨硕就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谈了三点看法:一是项目要做得更扎实,梳理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少数民族古籍,让少数民族古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二是工作方法更专业有效,采用国际通行的“四行对照”法整理古籍文献,推进古籍数字化,在宣传、推介和使用古籍成果上下功夫;三是人才的培养和组织更开放全面,通过项目凝聚各领域人才,促进青年人才政治上、专业能力上、人格品质上的成熟。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中心”)主任韦如柱介绍“复制件换原件”、组建“四支队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市县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专家学者队伍、编辑出版和数字化的工作队伍)等工作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并倡议桂滇两省区建立常态化交流互访制度,搭建古籍业务学习交流平台;在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古籍整理项目上加强合作,共同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成果;在古籍数字化工作上加强合作,在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的指导下,树立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的示范。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主任张金文介绍云南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主要情况,内容包括少数民族古籍资源,古籍抢救保护传承、古籍普查、翻译整理出版、数字化保护、展示宣传交流、发展规划等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并表达了与广西加强交流合作的意愿。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桂滇两省区未来应在人才、项目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

古籍整理出版助力民族文化活态传承

除座谈会外,与会代表还现场观摩“娅王经诗”保护传承成果演唱展示活动。在活动现场,来自云南省广南县八宝镇河野村的娅王文化传承人和民间歌手同台演唱,前者展示原生态“唱娅王”,后者用山歌调演绎娅王经诗。“以前我们村只有几个师娘会唱娅王经诗,现在有了《娅王经诗译注》,其他人也可以唱了。”八宝镇壮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占富说。

“唱娅王”是壮族创世史诗,唱述了万物之母娅王创造万物、管理人间等内容,记录了壮族地区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历史记忆,是研究壮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娅王经诗译注》2022年5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壮族唱娅王”的基础唱词进行了整理,是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中心与云南民间古籍人深度合作的成果之一。

在此合作中,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原副主席黄昌礼是关键人物之一。2011年,黄昌礼退休后回到河野村老家。自那时起,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中心便与其展开合作,抢救、搜集河野村“唱娅王”的唱词,并采用古壮字、国际音标、拼音壮文、汉文直译、汉文意译五行对照的方式进行整理出版。

“我们双边在壮族、瑶族古籍抢救整理出版工作上,到现在合作得很愉快。”座谈会上,72岁的黄昌礼在发言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手中还掌握着2000多本壮族古籍的翻译和整理工作,任重道远。”

多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中心与黄昌礼依托壮学会等社团,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抢救、翻译、整理及人才培训等工作,抢救搜集少数民族古籍近3000册(件),培养了一批活跃在乡野的古籍人才。

探索打造民族古籍数字化“广西样板”

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中心每年抢救搜集的各民族古籍均在2000册(件)以上,截至今年3月,该中心各民族古籍收藏量达到2.5万册(件)。然而,此前由于受人才缺乏、出版周期长等多重因素影响,最终整理出版的古籍数量十分有限,能进入大众视野的更是少之又少。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工作近两年的加速推进有望破解古籍整理出版难的问题,所取得的突破也引发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的关注,“古壮字数字化处理系统”更是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的重点项目,被列入《2021—2035 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

“广西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无论是在项目上还是人才上,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一个省区,基础工作上、项目上我们都非常关注。”杨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广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典文献系列”等15个项目共40册图书入选《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第一批)。

“广西古籍文库”的数字化项目也被寄予厚望。杨硕认为,古壮字借用汉字来记录古壮语的读音,直观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希望借助“广西古籍文库”的数字化项目,重点推动古壮字数字化的发展。“现在广西教育出版社结合‘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平台的建设在重点做古壮字输入法、古壮字电子字典,还有古壮字编辑出版系统,也就是围绕数字化时代的需要,不断做一些非常基础、也非常需要的探索性的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充满期待。”杨硕说,“希望广西先行先试,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自2013年起,在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组织和指导下,广西教育出版社和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中心合作打造《广西古籍文库》图书出版工程,在推进图书出版项目的同时,建设“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平台。

广西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吴春霞介绍,“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平台集成广西古籍搜集、整理、研究及出版成果,拟收录广西各民族古籍近3万册(件),包含民族典籍、民间文书、碑刻铭文、口承文献等特色门类,同时依托平台建设收录相关传统文化的数字资源,分14个数据库进行建设,可实现古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开放共享。该平台于去年8月正式上线,获得2022年度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目前正进行功能升级及资源采集,预计2023年底完成平台升级,届时建设数据库6个,收录碑刻拓片1000件、民族典籍底本200部、图片2000幅、口承文献音视频20000条、数字图书50册。

据了解,由广西教育出版社自主研发的那蛙民族古文字输入法、民族古籍智能编辑校对软件正进行最后的调试,再过两个月就将投入使用。这些软件借助AI技术,对古壮字古籍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的字符识别和录入,搭建古壮字数据库以及相关知识库,不仅能大幅提高古籍整理的效率,缩短出版周期,而且能实现全文检索、文本比对、数据分析等功能,为民族古籍的大众传播、交流共享、学术研究提供便利。

广西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将使《娅王经诗译注》这类古籍书的出版不用再等12年,数字化资源采集团队前期在扫描的同时录入,整理、排版、校对实现流水线作业,能大大缩短出版周期。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