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韦申的觉梦与孤心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3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乡人在北京 广西民族报社 北京广西文化艺术促进会联合主办
韦申的觉梦与孤心

□ 胡俊凯
▲水墨画《独行》。(受访者供图)
▲韦申。(受访者供图)
▲水墨画《天堂鸟》。(受访者供图)
 

韦申总是负重而行。

30年前,他入驻北京圆明园画家村的当年,创作水墨画《独行》,一个人抱着一块巨石奔走于星球,从南走到北,从白走到黑,累了也不能歇息。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峨冠博带者,贩夫走卒辈,无论是想拯救人类,还只是转蓬谋生,但凡有点追求或想法的,谁又不是负重而行呢?所以韦申的作品,尽管抽象、朦胧、怪异,出其不意,不合常理,一经问世,总能引起共鸣。

韦申说《独行》是他当年生活的写照。其实怀抱巨石,孤独而行,又何尝不是他这30多年艺术之旅的写照呢?

负重独行中,他行走于山川湖海,在大自然面前顿悟,在追梦中觉醒,在画作中体现一片孤心。那怀抱的巨石,也化成让他在画坛独树一帜的一帧帧直抵人心的“超梦想艺术”画作。

怀抱巨石之人

1993年夏天,当27岁的韦申驮着行李在北京圆明园福缘门租下房子、决意告别体制而留下来做职业画家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可以从此轻松自由地飞翔,画自己想画的一切。那时候圆明园福缘门村聚集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画家,大多是美术院校毕业后离开原单位跑来追求艺术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年轻人,他们的创作无所顾忌,充满了浪漫、叛逆、前卫和不循规蹈矩。

1995年圆明园画家村有点水平、能够参展和卖得出画的不过5到10人,韦申便是其中之一。他从广西来到北京后,从传统国画转向当代艺术,在1993至1995年间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创作的《天堂鸟》《独行》《坐看云起》等“无言的诗”系列作品,直击现实主题的现代重彩三联组画《城市中的云》,思考人与宇宙关系的主题创作《手语》系列,以“零”为图式符号进行抽象水墨画实验的“错觉-椭圆系列”等许多画作,颇受欢迎,先后被国内外买家购买、收藏。

韦申感受的压力更多是精神层面的。那时在北京做职业艺术家的艰辛超乎想象,他们的命运与民工并无二致,社会上称之为毫无目的的“盲流”。那年深秋,圆明园画家村被解散,职业画家们开始了京城“流浪”生活。此后韦申辗转于香山丰户营村、京城东郊豆各庄、西北郊六郎庄、大钟寺、京城远郊上庄白水洼村、清华附近的六道口、望京东湖村、通州定福庄和宋庄艺术区。这期间他去过曲阜,到孔子老家去画画。穿越过唐古拉山,登上青藏高原,“到世界最高点画画”。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在北京四处毛遂自荐找画廊,还在潘家园开过店卖自己的画。岁月随着这一系列地名变换慢慢逝去,韦申继续着他的当代绘画探索,偶尔也画些山水画糊口。

经过了30年艺术之途的艰难跋涉,韦申说当年那种负重而行的感受今天依旧存在,只不过他已经习惯,不太在意、不去琢磨它了。“压力永远都在。看怎么去调整,调整得好会有一些转化。”他说。

思想孤独之旅

韦申第一次办个人画展是在1986年。那时他20岁,从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天峨县乡下小学教了不到一年的书。学校只有他一名教师,教着4个年级的全部课程。全校40名学生,分两个教室授课,一半自习一半听课,轮流交替。放学后,整个校园就剩下他在微弱的煤油灯下批改作业。若干年后,他回忆当时情景:“山中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又是窒息一般的寂静,就连蟋蟀的呼吸声都能听见,整个世界仿佛都在酣睡之中。学校独自坐落在山坡上,两侧都是长着大树的山沟,周围是墓地。那一年雨季格外漫长,一切都被淹没在狂风暴雨中。晴朗的夜晚,我独坐在山岗上,仰望星空,数星星望月亮直到天明,幻想着外面的世界来安慰自己。”

“把眼前的山区风景画在纸上”成为这位孤独少年打发寂寞的唯一途径。韦申1966年出生在广西红水河畔的天峨县下老乡百塘屯。在巴马师范念书时,韦申有幸到学校美术小组学习中国画与素描、水彩等西方美术,跟着老师长途跋涉去写生,接受过4年美术准专业教育和基础训练。在乡下小学画的画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他决定到镇上去办画展。画展办在下老镇下老小学图书教室。他给画展取名“萌芽”,把招贴画贴到集市上,贴到供销社墙壁上。学生和农民是他的观展者,当地青年是他艺术讲座的听众。看到他画的家乡红水河风景,小村庄的房子和凤尾竹,村口的老人家,田野里的香蕉土豆菠萝,农民兄弟带着敬畏的神情说:“这画画得好像哦。”他心里油然生起一种自豪和满足感。

从1985到1993年,他以教师为职业,先后在河池市暑期绘画班、广西群众艺术馆美术班进修学习,并于1989年考入桂林教育师范学院美术系,成为美术专业的科班生。1993年放弃铁饭碗“北漂”后,韦申登上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舞台。他的艺术追求,也从传统国画转向当代绘画艺术。在“错觉-韦申艺术展”展出的1994至1998年间创作的58幅抽象水墨画中,他对扩大水墨的性能进行试验探索,通过泼洒、堆积、拓印等方法让水与墨交叉冲撞,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

从那以后,韦申的足迹开始走出国门,带着东方文化的神秘、浓郁的个人色彩和中国当代艺术的探索印记,走向韩国、越南、印度、瑞典、荷兰、美国,前后办了20多次画展。

韦申说自己全身心投入绘画时,心中全无杂念,仿佛天地间唯有画面和画纸在与自己对话。韦申在艺术上追求的是“做四季之外的一季”,独树一帜,不跟风不随波逐流,树立自己的与别人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自己的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求新求变。

艺术觉醒之梦

2015年3月,韦申端详着面前刚完成的水墨新作《饥饿的行者》:三位骨瘦如柴的行者,端着饭碗来回走在一只巨型大碗的边缘。这幅画隐喻人的渴求永远不能满足。在肉体温饱得到缓解之后,精神温饱问题如不加以解决,中国人就仍旧摆脱不了贫困的折磨。

《饥饿的行者》是韦申进入2010年代后创作的“超梦想艺术”系列作品之一。2012年,他结束10年的海外游历生活回到国内,花了大约10年的时间,创作了该系列百余幅画作。

1993年以后,韦申的艺术之旅经历了几个阶段;包括从现实角度出发的现实主义风格阶段,描绘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场景、人文场景,如《城市中的云》等。从意识角度出发的抽象艺术阶段,如1995-1998年的“椭圆系列”;描绘情绪、感受与想法,没有具体形象。描绘非现实场景的超现实主义阶段,如1999-2020年间创作的历史人文景观“中国皇帝”系列、“四大才女”等;在抽象背景下加上了古人斑驳的形象,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期间,他有10多年时间游学、旅居于欧美国家,运用西方方式表现东方人神秘的面纱、东方人自娱自乐的心境,创作了“东方微笑”系列油画。

在这几个阶段中,他先后对传统水墨、当代油画、综合材料、抽象风格、当代彩墨等绘画技法、方法和材料进行过探索,其画作纷纷被购买、收藏,在国内外举办画展引起关注。

“超梦想艺术”系列则开启了创作的新阶段,既是韦申前30年当代绘画艺术探索的集大成,又是他艺术之旅的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创新。“超梦想艺术”系列看似充斥荒诞怪异的风格,但内容却和现实有着紧密联系。韦申认为,有责任感的当代艺术家会拒绝简单、表面地模仿现实生活,而是主动发掘这些生活层面下的社会含义和精神指向。

自由飞翔之鸟

1993年和2013年,相隔20年,韦申画了两次《天堂鸟》:一只抓着乐器的大鸟,在残阳如血的天空中腾空而起,铺天盖地。在韦申上千幅创作中,这是唯一一次不同寻常的主题再现。

韦申说第一幅画是彩墨画,第二幅是油画。他对第二幅不满意,觉得还不如第一幅。当时想用另一种方法来表现这个主题,后来发现用油画方式表达不出比之前彩墨更好的效果。这种用不同方法表现相似主题的实践和实验,对他后续创作系列极富提示意义。他认为,当代艺术说白了就是实验艺术,不断地尝试、实践,寻找能够表达创作初衷的方法。“我不时要否定一下自己,基本上十年就要否定一次。”他说。这种不断对自己既往艺术探索的“否定”,其实正是艺术创新的前提,也是他得以在美术界各种流派、风格、圈圈中保持自己独特风格的奥秘。他说“超梦想艺术”系列画了十年,今天还不能算完全结束,因为他还有些东西没想明白,等哪天他想明白了,这个阶段才算结束。

我问他会不会创作第三幅《天堂鸟》。他笑而不置可否。但艺术追求永无止境,在他当年的创作手记中早有答案:“天堂鸟的意象,象征着我的初心和成长,从童年里飞出,从现实里飞出,从梦幻和荒诞中飞出……我就像那只天堂鸟,不断飞翔,不断创造,永不停歇。”

【人物简介】 韦申,著名国际艺术家,1966年出生于广西天峨,毕业于桂林教育学院美术系(现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韩中美术推进委员会委员长(中方)、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广西文化艺术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法人代表。长期工作生活于北京。相继在美国、荷兰、瑞典、韩国等多个国家和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是极具创新的实力派艺术家。代表作品:人山人海系列、众生相系列、游山玩水系列等。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