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桂林渔鼓
赶中国-东盟非遗大集 感受中外各民族文化之美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4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风文韵
桂林渔鼓

□ 本报记者 覃雅妮 通讯员 梁宏章 覃湘湘
▲桂林市临桂区六塘乡老艺人保留40年的渔鼓。
▲桂林渔鼓舞台艺术展示。
▲桂林渔鼓传承人彭承红。
 

桂林渔鼓以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主要流布于桂北、桂中、桂东北和桂西北四个地区的近四十个县与南宁市、崇左市、梧州市和贺州市部分县乡,由明代叙事讲唱道情演变而来,桂林渔鼓是广西重要的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

桂林渔鼓俗称道情,其曲种属于鼓曲类道情分类。道情在江苏、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曾广泛流传,是道士抒发情感胸怀布道的一种“道曲”和“道歌”,内容大多宣传一些贴近民众生活的离尘绝俗、劝世行善等,由游方道士或道情艺人在各地演唱。在宋代,曾在桂林任通判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平南乐》中记载了当地人能歌爱乐的情景:“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至明末清初,湖南的渔鼓艺人来到桂林传唱渔鼓,在融合了桂林本土艺术后开创了桂林渔鼓。此后,桂林的市井坊间、乡村寨落都在传唱这易学易记易唱的渔鼓,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发展到清末民初,不少茶楼、饭庄等堂馆经常请民间艺人开本唱书,每个故事可连唱数十天。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负有盛名的桂林盲艺人王仁和在学唱渔鼓中又不断创新桂林渔鼓的艺术风格,他创作并演唱的《王老头子学文化》等作品为桂林渔鼓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桂林渔鼓表演时主要以桂林话演唱,以渔鼓作为主要演奏乐器,配以简板、二胡、中胡、月琴、中阮、三弦、笛子、碟子、酒杯等伴奏乐器。

演唱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打单筒”,即一人左手抱渔鼓,右手击鼓,自打自唱;第二种是带伴奏、伴唱形式,有二人组、三人组、五至七八人甚至十余人不等的组合。主要乐器渔鼓由直径约十一厘米、长约二尺的楠竹制成,鼓面蒙上蛇皮、蛙皮或猪板油皮,敲打起来轻脆灵动。

桂林渔鼓音乐属五声音阶徵调式,有南北路板式,是四句单曲体、起承转合比较明晰的结构形式。其中,北路表现明朗、欢快、高亢、激昂的情绪,南路则表现忧郁、低沉、思索、悲愤之情。唱词韵散相间,语言鲜明、生动。双句结构、逢双押韵,一韵到底,依字行腔,句尾字音要求上仄下平。以七字句为主,也可以十字句予以表达,两种句式灵活的交叉使用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桂林渔鼓传统曲目多为中、长篇,有《玉带记》《蓝丝带》《薛仁贵征东》《彭玉林私访广东》等,民间创作的曲目有《二姐做梦》《水上抓匪》《农业社真正强》等。曲词从多角度、多层面描绘了人生百态,人们从而感悟到真善美的启迪教育。改革开放后,桂林渔鼓焕发新枝,新作不断、常演不衰,其中,《心红志壮》为建国后桂林曲艺唯一一个拍成电影的作品,曲目《热血金穗》参加过国家级曲艺大赛并获得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桂林渔鼓风格独特,传唱广泛,现已入选《中国曲艺音乐志》《中国曲艺志》等书籍,蕴含丰富的广西曲艺历史文化与民间音乐文化,它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有着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桂林渔鼓作为桂林优秀传统代表性文化项目参加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漓江之声”“周末大家乐”广场文化活动等。

桂林渔鼓以传统节日、庙会为载体,生动地展现其善于刻画人物、诙谐幽默、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风格,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民间艺术,印证了中原文化、楚文化与骆越文化的交融历史,唱出人间百味,唱响山水桂林,它扎根于民间,普及在群众,唤起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图片由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