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隆林彝族打磨秋
壮族歌手陆金彪:用歌声为乡村振兴输送精神食粮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4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风文韵
隆林彝族打磨秋

□ 本报记者 覃雅妮 通讯员 梁宏章 覃湘湘
▲打磨秋传承人李景明(左一)传授在磨秋架上翻滚技巧。杨丽萍/摄
▲ 男女腹式打磨秋,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磨秋旋转圈数多者为胜。杨丽萍/摄
▲ 2019年,隆林民族中学的学生在练习打磨秋。杨丽萍/摄
 

打磨秋,彝语称“搓逻逻”。打磨秋时,横杆上两端打秋者交替蹬弹地面使横杆上下起落旋转,同时在杆上做出回转翻滚、以腹贴杆四肢悬空、在旋转至地面时伸手拾花等许多技巧动作,凌空翻滚犹如空中飞人,既惊险又优美。打磨秋是隆林彝族民间一种寓力量、速度和耐力为一体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主要流布于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猪场、岩茶、克长、新州等乡镇,以及与其毗邻的西林县普合乡、八达镇内的彝族村屯,属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的重要代表。2016年,打磨秋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最早记载了彝族打磨秋的情形:“每岁以腊月春节,竖长竿横设一木,左右各坐一人,以互相起落为戏。”文章对彝族人民打磨秋的时间、方式、场景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记录了当时彝族人民通过打磨秋来庆祝春节和举行祭祀活动。当地民间流传着打磨秋的动人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彝家村寨一连几个月天黑沉沉,不下雨也不见太阳,草木干枯、河水断流、瘟疫流行。正当人们发愁的时候,李家兄弟想出个办法,拿来两根木头做成磨秋,兄弟俩要坐着磨秋上天说情,求老天爷开恩。他们打了15个昼夜的磨秋,终于把老天爷说服了。天上刮起大风,下起大雨,雨后天晴,阳光普照大地,庄稼回生,人们得救了,但李家兄弟却因淋雨得重病去世。人们为了纪念李家兄弟,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举行打磨秋活动。

磨秋由两根木头制成。先用一根长约2到2.5米、直径约为15厘米的硬木竖埋在平坦的地面下,露土部分约1.2至1.5米,顶端用铁或原木做成磨心,另用一根长约6至8米的木头为横杆,中间凿一孔套在磨心上。为防横木折断,孔的上下挟上两块铁板,距杆头1米处缠着红、黄、绿各色纸并绑上几朵大红花,使磨秋运转起来光彩夺目。打磨秋时,横木可以升降打转,如推磨圆转,似秋千升降,故名磨秋。

打磨秋者手持秋梁跑步跃上,上身伏于梁上随梁旋转起伏,磨秋两端多为2人或4人,双方推转磨秋,一方跃上横杆,另一方脚蹬地面,横杆腾地上升,飞转不停。此时,打磨秋者在杆上做出许多惊险的技巧动作,在磨秋上起时打回环、翻滚,在磨秋下落时捡花或高阶打秋者可两手不扶杆向前伸,两腿抬起,仿佛与秋梁贴在一起,或腹部贴在横杆上,随磨秋起落。彝族小伙忽起忽落展示的技巧动作时而像雄鹰展翅,时而像蜻蜓点水;彝族姑娘的表演则时而像嫦娥奔月,时而像仙女下凡。他们能在磨秋上做出“飞燕凌空”“白鹤展翅”“蝴蝶采花”“燕子翻梁”“仙女散花”等惊险动作。

打磨秋比赛有两种规则,一种以动作的奇、快、惊、险来评分,一种以捡取磨秋周边花朵多少来评判。此外,彝族小伙多喜欢通过打磨秋来展示各种惊险复杂的动作,以博得姑娘青睐。

隆林彝族打磨秋多次参加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屡获佳绩,并代表广西数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好评。打磨秋既具有竞技性、观赏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又能强身健体,传情求爱,是彝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间体育竞技项目。每逢打磨秋的时节,彝族村寨男女老少齐聚一堂,在晒场上同台竞技,其乐融融,友爱和谐。打磨秋已成为彝族人民心中不可动摇的杠杆,彝族同胞爱党爱国,以文化自信自强铸就民族之魂,以体育竞技推动创新发展,团结一心,共创美好家园。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