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至今已有470多年历史,其制作技艺主要流布于贵港市港北区中里乡区域,是极具壮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贵港由于属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宜种植毛竹、兰竹、桐树等植物,为油纸伞制作提供了必备的原材料和理想的气候条件。贵港市为西南内河第一大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为油纸伞提供了商品流通渠道和广阔的销售市场。据清光绪癸巳年《贵县志》记载:“油纸伞,北山里产”,可见,在清朝时期油纸伞已是贵港当地的名优产品。
贵港壮族油纸伞使用天然原料手工制作,其工艺复杂,制作周期较长。一把油纸伞从选竹、泡竹、水煮、晒竹、刨竹、刻竹、钻孔、拼架、穿线、串联、裱伞、修边、定型,曝晒、油伞、晒伞等,要经过81道工艺,历时最少15天才可完成。其中,伞头制作及桐油熬制等工序是最为考验技术的环节。
油纸伞选竹以4至6年生的毛竹为宜,先在河水中浸泡一个月,以防止竹料生虫。伞头、伞骨和伞柄均保留原材料的古朴本色。传统的伞骨有28根,五色丝线在其间穿出壮锦图案,使其在坚固耐用的同时更具壮族特色,美观大方。伞面为传统加厚棉纸,用茶树、金银花、芭蕉叶等天然植物的汁液熬制成各种颜色,对伞面纸进行渲染绘画,再用青柿子制成的“胶水”粘糊伞面到伞骨,最后刷上纯天然熟桐油,自然晾干,即完成了油纸伞的制作。油纸伞极具独特性,每一步都是一刀一凿、一笔一画、一针一线完成,世间独一无二。
油纸伞的伞头、伞面、伞柄分别代表着天、地、人等“三才”,使用五种色彩的丝线穿连28根伞骨,伞面能根据不同的用途画出不同的图画,多以壮锦元素、牡丹、荷花、水仙、梅兰竹菊及山水风景等来构图。其色彩丰富、图案精美,展示了精湛的传统中国书画技艺,通过色彩与图案方式展示四通八达之“四方”与28星宿,代表平安顺遂、吉祥如意。“油纸”也寓意“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五子登科”,表达美满团圆的意思。
在壮族人的婚礼、孩子百日、清明节、歌圩等重要活动,人人都会撑起一把特制的油纸伞,呈现壮族人民的浪漫情怀,一柄柄精美的油纸伞,撑出人们的亲情、友情与爱情,伞中有述说不尽的故事,伞外有辽阔无尽的未来。油纸伞已成为壮族人们日常生活和礼仪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信物。同时,其做工十分精美,也可作为艺术收藏品,现作为壮族文化名片,在市场上有极高的声誉,广受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的好评。
贵港壮族油纸伞在2019年参加第二届“布山杯”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及第12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2021年参加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展览,2022年参加“技展八桂·能铸匠心”第一届广西技能大赛及“贵港市记忆·遇见非遗”大型直播公益行活动。
想起“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的唱段,刘三姐的歌带着我们回到那个撑着油纸伞赶过的歌圩,回味那个自由浪漫、山歌美妙、不负岁月的年代。 (图片由贵港市群众艺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