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壮族侬峒节
环江:走进非遗 童享传承
蒙山:瑶绣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4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风文韵
壮族侬峒节

□ 本报记者 覃雅妮 通讯员 覃湘湘 左高军
▲唱天仪式。
▲壮族侬峒节现场。
▲祭拜仪式。
▲天琴艺术表演。
 

壮族侬峒节又称为洞节、下洞、隆垌节、陇峒节、龙侗节。“侬”意为“下”,引申为“举行”的意思,“峒”指平地、平原这样的地形,也指聚落空间和农耕灌溉空间,新中国成立以前还是基层行政单位名称。“峒”还指代这个节本身,人们将参加侬峒节称为“出峒”。壮族侬峒节主要流布于广西中越边境左江流域的崇左市龙州、大新、天等、江州四县(区)及云南富宁县等,尤以龙州、大新两县侬峒节最具代表性,在越南北部的侬、岱、普标、热依等民族亦流行此节,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2021年,壮族侬峒节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侬峒节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在明正统十年,恩城土官在今大新县恩城岜仰山摩崖刻字,描述了当地三月仲春时男女青年在峒口聚会对歌以庆丰年的情况。明朝《太平府志》记载了今崇左地区壮族侬峒节情况,至清朝至民国年间的《雷平县志》《崇善县志》等均对壮族侬峒节作了记载,可见,壮族侬峒节是壮族人民延续至今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民间有“春天不举行侬峒节求务,当年种植的稻谷就不饱满”的说法。

壮族侬峒节举办时间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至四月春季,有的地方也在丰收后的农历七月至十月秋季举行。传统上,布峒和都老,主要峒主、峒酋、峒长带头组织,管板、郎村是自然村的头人,现在多称为队长、屯长,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中老年人担任,是活动的组织者或管理者。正月是春耕的开始,举行的侬峒节称为峒求务,也叫头峒,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一般在村庙等乡村公共空间举行,由布匠、乜相主持仪式,乡村村民无论男女老幼均参加;农历三四月正是插秧时节,村落之间少男少女相互帮工、对歌,形成峒娋瑁,意为少女少男峒节,又称尾峒,参加者以年轻人为主,举办空间在乡村坡地,目的在于对歌相亲,以歌传情。节日以各峒轮流做东定期举办为主,一个县内节期持续时间长达一两个月,现今还发展到各自然村在同一个乡内轮流主办,参与人数众多,覆盖面广,影响深远。

节日内容主要包括祭祀祈福、聚会交友、对歌传情、商品贸易和民间文体娱乐,祭祀祈福部分主要由仪式专家主持“求务”祈福仪式。布匠、布麽,是男性文字类仪式专家,“乜相”是女性口承仪式专家。在仪式中,他们以固定的“塘佛”仪式为程序,完成整个祭祀祈福内容,古壮字版的天琴经书《塘佛》《求务经》是记载壮族先民原始宗教信仰民俗的“天书”,蓄积着壮族先民丰厚的信仰民俗文化精髓。聚会交友、对歌传情部分主要是以祈求丰收、以歌传情会友为目的对歌,具有非常强的知识性和程式性,可双人对歌,也可多人对歌,场面热闹非凡,牵动人心,有很强的带入感。商品贸易部分是在形成了峒节后,顺应人流的集中而临时形成的地方特色产品贸易链,在节日里,各式各样的壮族糍粑等民间美食及民间工艺品在现场摆卖,促进了文旅消费,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民间文体娱乐是在节日现场开展舞龙舞狮、抛绣球等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表演。

2023年2月,崇左市开展非遗过大年——“壮族侬峒节”系列活动,村民们身穿壮族传统服饰兴高采烈地参加节日,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笑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壮族侬峒节是壮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通过节日展示壮族人民向上、团结、奋进、勇敢的精神风貌,节日的蓬勃发展,和睦共融,祝福伟大的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图片由崇左市群众艺术馆提供)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