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族作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山歌溢出流河寨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3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歌溢出流河寨

□ 周 敏(壮族)
宜州下枧河美景。 云 起 摄
 

宜州,一座贯穿唐宋风雨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历史深邃悠长,这里的人文醇厚芳香,千年的古刹,古老的城门,文化名人的跫音,以及歌仙的传说,都为这座桂西北小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芳华。歌仙刘三姐故里就隐居于这座古城的东北郊下枧河东岸。

澄碧如蓝的下枧河畔有个流河寨,刘三姐故居就在这个寨子里。在古朴典雅的刘三姐歌台上,有位歌手正引吭高歌:三姐故乡风情多,连情会友唱山歌;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游客们兴高采烈,和着欢快的节奏与台上的歌手联欢合唱。悠扬的歌声飘过歌台,溢出山寨,回荡在流河寨上空,回荡在下枧河河畔。

刘三姐是广西壮族民间传说的歌仙,《宜山县志》记载,刘三姐为唐代宜州下枧河壮家女,自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便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过去,我通过听故事和看电影、电视等途径认识刘三姐,对这个勤劳勇敢、美丽善良的壮族歌仙很是崇敬,希望有朝一日能到她的故乡走走看看,听听她千百年前留传下来优美动听的山歌。

去年年末,紧绷了三年的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终于解封,应河池朋友之邀,我打卡桂西北河池市宜州区,终于圆了畅游刘三姐故里的梦。

从宜州城区去往流河寨有水陆两条线路。那天,我们驱车路过河池学院门口,沿着冯京路行驶,一盏茶时间便到达刘三姐故里景区冯京公园。心想道路和公园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此人必定不是一般人物。冯京雕像矗立于公园中央,人物简介说:冯京1021年生于宜州冯家湾,在1048年至1049年的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解元、会元、状元,被称为“冯三元”,实现了读书人毕生的夙愿。冯京系北宋名臣,是宋朝三元及第状元,官至枢密使。仰望眼前气宇轩昂、沉稳睿智的冯京雕像,“地灵人杰”这则成语忽然闪过我脑海。游览冯京公园一圈后,我们来到码头乘船前往流河寨。

眼前的这条河叫下枧河,游船在静静的河面上穿行,两岸草木葳蕤,山峦叠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下枧河又名临江河,为流经宜州的龙江支流,风景秀丽,处处充满歌仙刘三姐的传奇色彩,是电影《刘三姐》拍摄的主要外景地,荣获全国首届最美家乡河称号。” 导游介绍道。

下枧河水面平静,河水碧绿,清澈透底,河床夹有平坦狭长的沙洲,金黄的鹅卵石光彩夺目。传歌台、定情树、手巾岩、望妹石等景点,都留下与刘三姐传说有关的景观。扁担山上有刘三姐跌落悬崖时掉落的半截扁担插在岩缝里,历千年而不朽;远处有一块岩壁叫手巾岩,是刘三姐打柴时使用的汗巾,岩壁上有宋代道士化缘的遗碑;山下有一块硕大的石头,相传刘三姐掉下山崖后,阿牛哥站在这块石头上守候,盼望刘三姐平安归来,后人便把这块石头叫望妹石……

在船上,我们一边欣赏河畔旖旎的风光,一边通过大屏幕电视,观看电影刘三姐舌战三秀才的精彩片段。经典的画面,再现了当年刘三姐带领乡亲们用山歌反抗财主莫怀仁的场景,使游客们感受到刘三姐对歌时的机智、不屈与无畏。莫老爷和陶、李、罗三位秀才理屈词穷对不上歌丑态百出,莫怀仁气得坠入河里挣扎呛水的狼狈场面,令人忍俊不禁。

三姐: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材也敢对歌来。

秀才:赤膊鸡仔你莫恶,你歌哪有我歌多;不信你往船上看,船头船尾都是歌。

三姐:不懂唱歌你莫来,看你也是一蠢材;山歌都是心中出,哪有船装水载来。

秀才:小小黄雀才出窝,量你山歌有几多;那天我从桥上过,开口一唱歌成河。

三姐: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塞断九条河。

大约一顿饭工夫,游船便来到流河寨码头。码头附近有几只船停泊在岸边,河面上不少船只在来回穿梭,有载客的,有打鱼的。我们还没有下船,悠悠的山歌声便远远地袅娜着传到耳际,歌声缥缥渺渺,忽高忽低,似乎是从江面的船里飘来,又抑或是从岸边的寨子中传来,这时候我们听到的已经不单是歌声,而是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此时,河面上船帆点点,舟楫声和歌声忽远忽近,混成一片,令人疑似来到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未到其寨,先闻其歌,使人倍感亲切,难怪下枧河被人们誉为“刘三姐门前那条会唱歌的河”。下枧河流过流河寨前,也流进了人们的心里。我们迈上台阶,穿过寨门,沿着青石板铺就的步道游览流河寨。

流河寨树木茂盛成荫,翠竹依依,鸟儿叽叽喳喳地鸣叫,行走在林荫下呼吸清新空气,令人心旷神怡。寨中有几棵冠盖如云的百年龙眼树,古老的龙眼树盘根错节,青翠茂密,被称为定情树。在定情树下,有情人许下心愿,树上挂满了寓意终生不渝的定情红绳,丝丝缕缕的红绳,寄托情侣们缠绵悱恻、悠悠不尽的情思。“下枧河畔翠竹多,山风吹来响嗦嗦;搬来板凳并排坐,我俩同唱风流歌。”相传,当年刘三姐和阿牛哥常在龙眼树下对歌传情,定下终身。

寨中有刘三姐、阿牛哥、王媒婆当年居住过的泥砖瓦房,以及气派不凡的莫府山庄。刘三姐故居位于码头左上方,房前屋后分别写有“歌仙原是壮家女,故居实乃农家园”“日织土布三余丈,夜唱山歌百来曲”两副对联。故居院落宽敞、花木簇拥,房屋两边建有伙房和磨房,再现了农耕时代壮家人的家居风貌,木楼、石臼、织机、竹床、布染、壮锦等,古朴雅致,栩栩如生。屋角的芭蕉树和院子里的图腾吉祥物、鱼篓渔网、劳作工具等,让人不由联想起刘三姐和阿牛哥恩恩爱爱、打柴捕鱼的田园生活。流河寨集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于一体,曾是电视剧《刘三姐》的拍摄基地,现为刘三姐故里民族风情游的中心景点。

流河寨依山傍水,刘三姐就是在这片青山绿水、树影婆娑的环境中长大的。这里民风纯朴,村民热情好客,好唱山歌,不管你是何方来客,主人都会热情地给你敬茶,用优美的山歌迎送,使客人宾至如归,沉浸在欢乐的歌声氛围中,心里感到热烘烘的。来这里游玩,最令人难忘的就是旋律优美的山歌和独具特色的唱调,你要是高兴,也可以拉开嗓子,和寨子里的姑娘小伙对唱几首,体验一把古老的刘三姐山歌风情。

“宜州有三宝,山歌、彩调、牛肉条。游刘三姐故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亲自参加山歌对唱和民俗表演,对山歌、抛绣球、听彩调、背新娘、跳竹竿舞、吃农家饭等壮族风情活动,体验当年刘三姐和阿牛哥生活的年代。”导游小姐嘴角上扬,一脸喜悦,说得头头是道。可惜那时疫情防控刚刚解封,游客不多,这些活动还没有恢复开展,我们无缘切身体验这些动人的情景了。

体验不了刘三姐故里的壮族风情情景,我们转念一想,听听刘三姐的故事也好啊。刘三姐的故事很多,有多个版本流传于民间。在流河寨里,有个耄耋老人噙着泪花,颤巍巍地给我们讲了一则凄美的刘三姐故事:

相传唐朝时,在宜州下枧河畔有个美丽的小山村叫流河寨,寨中有个叫刘三姐的壮族姑娘,自幼父母双亡,靠哥哥刘二抚养,兄妹二人以打柴和捕鱼为生,相依为命。

刘三姐勤劳聪慧,美貌过人,擅长纺纱织布和唱山歌,常用山歌唱出穷人的心声和不平,触犯了土豪劣绅。当地财主莫怀仁贪图刘三姐美貌,欲纳她为妾,遭到拒绝和奚落后怀恨在心。莫怀仁企图禁歌,花钱请秀才与刘三姐对歌为难她。对歌输掉后,莫怀仁恼羞成怒,欲置刘三姐于死地。为免遭毒手,刘三姐和哥哥从宜州乘竹筏顺流而下,逃到柳州一个叫小龙潭村边的立鱼峰东麓小岩洞居住。

哥哥怕妹妹再惹事,找来一块石头说:“三妹,用你的手帕角在石头中间钻个洞,把手帕穿过去,若穿不过去就不准你出去唱歌!”刘三姐看着哥哥满脸怒气,捡起石头放在手中,心想:“我又不是神仙,手帕角怎能穿得过去?”她下意识地试穿,并唱道:哥发癫,拿块石头给妹穿;软布穿石怎得过?除非凡妹变神仙!刘三姐凄切婉转的歌声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她们向刘三姐手中的石块施魔法,果然把石头穿了一个洞。刘三姐暗喜,亮开嗓子:哎……穿呀穿,柔能克刚好心欢,歌似滔滔柳江水,源远流长永不断!

后来,刘三姐在柳州传歌,慕名来学歌、对歌的人接连不断。刘三姐在柳州的踪迹被莫怀仁知道,他用重金买通官府,要捉杀刘三姐。小龙潭村的乡亲们为了救刘三姐与官兵搏斗,刘三姐不忍心乡亲们受牵连,毅然从山上跳入小龙潭中……刘三姐纵身一跳的一刹那,天气骤变,一条金色的大鲤鱼从小龙潭里“呼”地游出来,驮着她飞上天宫,刘三姐就这样成了歌仙。

刘三姐用歌声为老百姓鸣不平,唱出了乡亲们的心声,唱出了正义的力量。听完这个沉甸甸的故事,我们心情沉重,久久不能平静。

多谢了

多谢四方众乡亲

我今没有好茶饭

只有山歌敬亲人……

漫步在流河寨里,一首轻柔温婉的山歌《只有山歌敬亲人》,从农家院里远远飘来,歌声悦耳动听,驱散寒冷,给冬日里的刘三姐故里带来丝丝暖意。眼下,来流河寨游览的人还不很多,但欢乐的歌声此起彼伏,这边唱罢那边登场,欢乐的场面吸引游客驻足聆听、观看。

在缓缓流淌的下枧河上,横跨一座铁索桥,名为定情桥。远远望去,定情桥仿佛一道彩虹挂在天空中。一桥飞架两岸,天堑变通途,这是连接刘三姐故居和歌仙庙的通道,也是游客走陆路通往流河寨的通途。流河寨与歌仙庙隔河相望,我们踏上桥面,向对岸的歌仙庙广场走去。此桥长168米,用手腕粗的钢丝绳悬于河两岸,钢丝绳上铺着厚实的木板,桥身稳稳当当,没有丝毫摇晃,偶尔有村民“嘟嘟嘟”驾着摩托车过桥去,有惊无险。导游说,每年七夕节,都有许多壮族青年男女在桥上对歌定情,放飞丘比特神箭,定情桥因此得名。定情桥是刘三姐故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索桥、流水、人家互衬互耀,我们站在桥上欣赏景色优美的下枧河风光,心情格外舒爽。

歌仙庙也称三姐庙,位于桥头歌仙广场的山脚下,檐角飞翘、灰瓦白墙、古色古香。歌仙庙始建于唐朝,是当地民间为纪念歌仙刘三姐而建。庙里供奉着刘三姐神像,游客们虔诚地到庙前的香炉上香,炉中插满香茬,香烟袅袅。我们入乡随俗,上前给刘三姐磕了三个头,烧了三炷香。歌仙庙一年四季香客不断,表达了壮族人民对刘三姐的尊崇,祈盼她造福百姓,保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

在歌仙庙广场地面大理石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刘三姐唱过的山歌歌词。河池朋友说,广西三月三歌圩节,是后人为了纪念刘三姐升仙,每年农历三月三连续三天三夜唱山歌而形成的,由人升仙赋予了刘三姐永恒的生命。“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险滩弯又多……”那天,我们对着广场地面上的歌词,即兴唱了几首刘三姐的山歌,过了一把歌瘾。

歌仙庙广场左右两边各立一块精美的牌匾,上面分别写着“歌源古迹”“仙颜遗宗”八个字,歌与人同宗同源,表明此地是歌仙刘三姐的诞生地。广场中间的石墩上竖着一个巨大的雕塑绣球,耀眼迷人。绣球是壮家人的吉祥物和定情物,五彩斑斓的绣球吸引游人目光,几对青年男女手牵手,来到绣球前“咔嚓咔嚓”留下倩影,脸上洋溢着幸福甜蜜的神情。望着眼前这个诱人的绣球,及一对对情意绵绵的情侣,电影《刘三姐》里阿牛哥与刘三姐对山歌、抛绣球的情景再次浮现在我眼前。

电影和电视剧使壮族歌仙刘三姐从传说中回到人间,刘三姐历尽悲欢,追求自由和爱情,激励人们勇于斗争,做自己感情的主人,不放弃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这是电影《刘三姐》里一首耳熟能详的壮族山歌,这些动人的山歌,伴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刘三姐》这部电影,传唱了几代人,传遍了大江南北。刘三姐已远去千年,但她流传下来的山歌,淌过岁月的河流经久不衰,依然传唱。

刘三姐为何方人氏?过去坊间众说纷纭,或说是桂林,或说是柳州,或说是罗城,或说是宜州。此事犹如一股迷雾,萦绕在我心里。

“刘三姐山歌成为广西不可多得的文化符号,刘三姐歌谣是河池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我市宜州区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2006年5月20日,宜州区申报的刘三姐歌谣,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国家有关部门考证,将宜州定为刘三姐故乡。”陪同我们游览的河池学院黄老师的一席话,拨开迷雾,打消了我心头的疑惑。

黄老师意犹未尽,接着说,宜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不仅是壮族歌仙刘三姐和大宋三元及第状元冯京的故里,还有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祠,全国最早发现的五百罗汉名号碑,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云游宜山遗迹,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及部将唱和诗碑刻等名胜古迹。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里,浙江大学西迁宜州,竺可桢、丰子恺、苏步青等文化名流曾留寓宜州。宜州是广西文化名城,也是广西农业大县(区),是全国最大的县域桑蚕生产基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宜州成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诞生地,开启了中国农村民主自治的先河。2016年,河池市政府从金城江区迁往宜州区,宜州成为河池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黄老师是宜州人,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宜州素有“三姐故里,宜人之州”的美誉,这美誉的确名副其实。

离开流河寨时太阳偏西,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洒在寨子里,洒在河面上,把村庄、树木、田野、河流染成一片金黄。刘三姐歌台上的山歌一首接着一首,绵延于耳,令人陶醉。

【作家简介】

周 敏,广西田东人,百色市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民族报社签约作家,供职于田东县妇幼保健院。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三月三》等刊物。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