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体吉,1944年生,广西都安人,壮族,中共党员,原河池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他一直热心于少数民族古籍工作,20多年来抢救搜集各民族古籍1000多册(件),翻译整理的壮族古籍达5万行计1250万字,参与完成的《壮族英雄史诗·莫一大王经书影印译注》《壮族师公经书影印译注》《壮族行孝歌影印译注》等均为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大项目,其中他作为主编翻译整理的《广西高甲壮语瑶歌译注》被列入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首批试点项目,被授予“感动中国杰出文化传承人”“全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 翻山越岭 不辞劳苦搜集古籍
任河池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期间,韦体吉在工作中经常看到河池地区民间散藏的各民族古籍,数量巨大,种类丰富。1997年5月,韦体吉有幸参加了国家民委在桂林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纂工作培训班,让他对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方向。怀抱着对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保护的一腔热爱,2005年退休后,他走遍河池各县市区的壮村瑶寨,奔走于抢救搜集少数民族古籍一线。
2009年,韦体吉偶然得知都安大兴乡一位名叫梁世京的农民,收藏有祖传的道公经书,几经周折,韦体吉打听到梁世京的下落后,立马动身前往。梁世京住在一个偏僻的山弄里,四面环山,那时候还没通车,只有一条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与外界沟通,需要乘坐一个多小时的面包车,再爬四五十分钟的山路,才能来到梁世京的家。
第一次见到梁世京,韦体吉用本地壮话表明身份、说明来意,梁世京却显得谨小慎微,有话不全说,更不愿拿出好宝贝示人。最后架不住韦体吉的软磨硬泡,梁世京勉强给韦体吉20多本残破不堪的道公经书。两个月后,韦体吉随同原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办公室(现为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古籍办)一行人前往梁世京家。原本提前一天联系村支书转告梁世京在家里等候,但他们来到后却吃了闭门羹,耐心苦等了好几个小时,终于见到梁世京。梁世京没想到远道而来的访客不因自己有意怠慢而有怨言,深感内疚,他立即捐献出40多本道公经书。第三次再去,交谈可谓推心置腹,梁世京也理解了韦体吉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的良苦用心,他拿出了大半道公经书。每次拿到经书,韦体吉都会以自身信誉做担保,在双方的收条上签名画押,确保“复制件换原件”的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方式顺利实施。就这样,梁世京逐步打开心结,充分理解了韦体吉和古籍办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意义。终于在第四次见面时,他捐出了全部收藏的400多本道公经书。
大家都为梁世京存有这么多本道公经书感到惊讶,却不曾想他为保护这批道公经书倾注了多年心血。梁世京祖上五代都是做道公,传世的经书非常多,他把这些经书装在樟木箱里,藏在一个山洞中。过后他用浸泡过烟叶的水来打湿新买的纸张,泛黄的纸张晾干后,再请村里识字的青年帮抄录部分经书,每次遇到检查,他都主动上交这些做旧的新经书,避免老的经书被搜走。梁世京对这些道公经书视若珍宝,轻易不肯示人。在多次见面交流中,韦体吉用自己的真诚和执着感染了梁世京,让他捐出全部收藏的道公经书。不仅如此,他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动员其他道公捐献出手中的经书,担当起古籍保护工作的宣传员、发动员、搜集员的角色。
下村入户搜集少数民族古籍的工作远远没有纸面上、言语间呈现的轻松和简单。有一次,韦体吉去一位农民家走访,因路途遥远,当晚不能返程,于是就借宿农家。这位农民家是干栏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养猪和牛,虽然挂了蚊帐,但是夜里蚊子实在太多,总有些蚊子从不知哪里的缝隙钻进帐内,嗡嗡作响吵得人整夜无法入睡。
当时农村的衣食住行等都不如城里安逸舒适,本可以退休后在城里安度晚年的韦体吉却从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他的心里只有抢救搜集少数民族古籍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十几年来,他抢救搜集各民族古籍1000多册(件)。“我每天一睁开眼睛,想到的就是有关古籍的工作,这个工作已经深入我的骨髓,融进我的生命里了。”采访时,韦体吉感慨道。
2 伏案执笔 不舍昼夜整理古籍
踏遍寻书路,甘坐冷板凳,韦体吉是无数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者的一个缩影。今年79岁高龄的韦体吉,潜心17年翻译、整理、研究少数民族古籍,文稿全靠手写,除非生病,没一天不伏案工作。
2019年5月,韦体吉接受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翻译整理《广西高甲壮语瑶歌译注》的任务。为了赶进度,他一天工作10个小时,可以说,书桌是陪伴他时间最长的家具了。尤其是傍晚7点,他吃完晚饭后,就一个人到书房里去,直到晚上11点,书房的灯还一直亮着。韦体吉翻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采用五行对照体例(即古壮字原文、拼音壮文、国际音标、汉文直译、汉文意译),此刻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各种喧嚣与热闹都与他无关,全身心遨游在翻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世界里。历经14个月后,《广西高甲壮语瑶歌译注》翻译整理工作终于完成,他手写的书稿装满了整整一个纸箱,全书合计18024行(五对照即90120行)计199.6万字。想想作为近80岁高龄的老人,韦体吉这420多天里付出了何等艰辛的努力!该书再现了广西都安高甲地区壮、瑶、汉等民族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谐共处、共建家园的史实,被列入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首批试点项目,为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
长耕不辍20载,老骥伏枥载誉归。这些年韦体吉翻译整理的壮族古籍达5万行计1250万字,参与完成的《壮族英雄史诗·莫一大王经书影印译注》《壮族师公经书影印译注》《壮族行孝歌影印译注》等均为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大项目,被授予“感动中国杰出文化传承人”“全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3 薪火相传 倾尽余力培养后人
据了解,目前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收藏各少数民族古籍约2.5万册(件),其中已翻译出版的1000多册(件),约占馆藏量的5%,绝大多数珍贵古籍未进行整理出版,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韦体吉深感专业人才的匮乏,他认为不能仅仅依靠老一辈古籍整理工作者,还要培养更多的新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才能更好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为古籍的活化利用探索出更多新途径。
2017年,韦体吉开始积极筹办少数民族古籍翻译整理工作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是退休老干部、中小学老师和一些热爱民族文化的社会人士,每次培训为期1-3天,主要传授他自己在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翻译整理方面20余年积累的经验。刚开始的时候,韦体吉自己找场地、编印资料、无偿讲课,后来原古籍办的领导得知后,想方设法为韦体吉筹集一些培训经费,帮助解决学员的交通费和食宿费。在原古籍办的支持和帮助下,至今培训人员200多人次。
最近韦体吉又召集了一些新人来参加培训。培训为期1天,课程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上午讲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的理论知识,下午就直接拿出古籍原文,韦体吉手把手教,让学员们进行实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直接提问。这样的授课模式,既解决了学员们在整理少数民族古籍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又逐步掌握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的操作方法,让他们受益匪浅。
韦体吉时身姿挺拔,饱经风霜的脸上虽然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皱纹,但每一条都蕴藏着耐人寻味的故事,那双温和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如今,韦体吉的日子依然过得简单而有规律。“我现在每天还坚持做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不能浪费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除了跟古籍打交道,我没有其他的爱好了。”韦体吉平静地对记者说,“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我也离不开古籍工作。”
想必,今夜韦体吉书房的那盏灯,又如往常一样,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图片由广西教育出版社提供)